蒋永升:谋道课堂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蒋永升,宜川中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9年的教学生涯,让他成为宜川中学从薄弱到复兴再到顺势崛起的最资深的亲历者。然而,让他感到自豪的,并非他在宜川中学的资历,而是他有幸参与了一场以合作学习为典型特征的新课堂变革。

  在一个单位工作了29年,对于一个职业人而言,这绝不仅仅是记忆的丰厚沉淀,更重要的是,他已成为单位发展历程的一部分,而单位也已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永升正是这样一位刻录着宜川中学半部发展史的“老兵”。从1983年师范毕业,进入宜川中学做一名普通的高中英语教师,到成为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再到今天转型为一名课改新手,蒋永升对学校发展、对课改推进有太多的感慨。

  作为学校整个发展过程的见证者,蒋永升切身体会到,对于一所处于爬坡阶段的学校而言,什么最重要。“课改成也领导,败也领导”。蒋永升说,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校长是学校发展的主心骨,是灵魂人物,校长的课改决心有多大,直接决定了课改之路能走多远。宜川中学课改的成功,是对“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在课改之初,当领导班子中还有很多人对课改存在种种担心和疑虑的时候,孙明贤校长的立场很坚定。“目前不是探讨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探讨如何改的问题。”校长对课改的态度确保了课改沿着既定的方向持续前行。“今天看来,大多数教师也正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课改的价值的。课改是学校寻求发展方式升级转型的最佳路径。没有校长的执著与坚持,宜川中学的课改也许走不到今天。”蒋永升说,并不是每个人在新事物面前都能有清晰的认识,或者说,即便认识到了,能否付诸行动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蒋永升对当前的高中课改有这样的评价:“课改在一线,尤其是在高中学校喊在嘴上的多,真正付诸行动的少,能够坚持下来的则更少。”

  蒋永升常说,自己是课改中的新手。这位在传统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名师,面对课改曾经历了一番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3年前负责全校教学业务的他,曾经对这种新的课堂形式提出过种种质疑。“最初我本人也认识不到位,觉得文科用这样的方式还行,理科难度大,知识容量大,放手让学生学,担心课时不够用,学生探究的深度不够。”蒋永升说。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这样的担心在不同班级的对比测试中得以消除。通过对比实验,蒋永升逐渐认识到,课堂的关键是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得以发挥,倘若学生进入不到学习状态,老师讲得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谈到一路走来的课改心得,蒋永升思考了片刻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必然经历一个临帖和破帖的过程。但是过早地寻求破帖,必然导致课堂模式先天不足等一系列后遗症;而一味地模仿学习别人而不寻求破帖,则可能迷失自我,更谈不上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关于模式,蒋永升说,模式解决了教学质量保底的问题,而教师要善于把教师自身和学生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课堂的高效与精彩,功夫在课外。

  对未来课堂的走向,是蒋永升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他的工作日志里,他对未来课堂作了这样的描述:未来的课堂必将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知识的凝聚场、生成场和创造场。教师在课堂上,是为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成长创造环境、条件和生态的那个人,而非知识的贩卖者;未来的课堂将是以学生和教师为核心的双主体课堂,是交互式双重中心模式,学生的自主参与体验构成课堂主体中心,教师的引导点拨提升构成课堂主导中心,两个中心交互式动态影响,构成交互式师生双中心自主课堂。学生和教师将在双向互动、双向交流、双向影响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和自身能力的成长。未来的课堂将会出现多种形式构建课堂,多种渠道生成知识,多种层次成就学生的局面,每一位师生都将获得有效发展和自然成长。

  教师在方法点拨、拓展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进而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拓展,充分发挥“导演”、“向导”和“导师”的作用。

  这样的思考,如果没有下水课改的切身体验,也许是很难形成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