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中国梦征途上昂扬奋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基层看上级、全党看中央。从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到中央国家机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整风精神,排查作风之弊,清除行为之垢,历经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

    ——这是重拳出击,向腐败宣战的一年。

    在众多难啃的“硬骨头”中,腐败问题无疑备受关注。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警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十八大以来,十多名省部级以上违纪违法官员被查处。2013年前9个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1.8万件,同比增长10.1%;处分10.8万人,同比增长7.6%……数字背后,彰显出党中央反腐败的雷霆之势。

    一次次调研、一项项举措,党中央从严管党治党的思路越发清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从严管党治党,促进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2013年,从年初到岁尾,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共中央党校迎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迎来一批批省部级领导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直接授课,帮助学员们打牢理想信念的基础,补足精神上的“钙”。

    ——从严管党治党,夯实组织建设基础。

    “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中央政治局严于律己,也向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发出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明确信号。

    选人用人导向愈发明确,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任务更加具体,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严格落实。

    ——从严管党治党,促进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十八大后,中央集中清理党内法规,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

    从第一部党内“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出台,到第一次提出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再到第一次对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出系统安排……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次”,注定载入党的制度建设史册。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行动践行着永远不变的宗旨与追求。

    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奋斗征途上,时刻铭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话语朴实却字字千钧。

    这次被海内外媒体称为“习总袒露心扉”的1500余字的演讲中,19次提到“人民”二字。

    一心为民,这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与情怀。

    十八大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以心交心、以情融情。历经风云变幻,党和人民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感情纽带!

    人民情怀,生动展现在深入基层一线问疾苦、察民情、接地气。

    2012年岁末,河北阜平正逢零下十几度严寒,玻璃窗上挂着冰花,骆驼湾村村民唐荣斌家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

    他进门唠起家常,接过从锅里刚蒸出、冒着热气的土豆,掰开一块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要看,就看实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要看,就看真贫,“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

    这位客人就是专程前来访贫问苦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看来,“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正是共产党人宗旨的体现。

    45年前,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高原做知青,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一干就是7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和老乡们甘苦与共。

    从陕北农村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习近平始终扎根基层,心怀对人民的质朴感情。他深切了解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心怀百姓,一以贯之。”正定县塔元庄村村主任赵桂林30年前就同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相识,“始终能走到老百姓中间,始终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一年多来,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到“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从湘西特困农村到沂蒙革命老区,总书记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贫困地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

    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深入基层调研,听民意、察民情……

    2013年8月中旬,李克强来到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说,大家既要安心,也要有信心,一只拳头的力量有限,我们一起努力,千只手万只手握起来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4月中旬,张德江在山东深入基层调研。他强调,要坚持把办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作为最大责任,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3月下旬,俞正声在贵州考察。他特别叮嘱当地干部和有关部门,要把改善群众生活放在首位,帮助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5月中旬,刘云山在河南调研。他强调,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为了人民是本质,服务人民是天职,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9月初,王岐山在天津考察。他强调,要抓住中秋、国庆重要节点,刹住公款送月饼节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抓党风促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4月上旬,张高丽在山西、新疆调研。他强调,要时刻关注民计民生,帮助群众解决就业、社保、医疗、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人民情怀,突出表现在危难时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2013年11月22日,山东青岛黄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线泄漏引发重大爆燃事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

    “你们安排好了,我们才能踏实。”看望遇难者家属时,他深情地说。

    四川芦山地震、吉林德惠大火、甘肃岷县地震……紧急危难时刻,中央领导同志均立即指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迅速赶赴现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

    “总书记走进我家帐篷,问下雨时候渗水不,帐篷外路沟排水如何,还问吃得好不好……”65岁的芦山龙门乡青龙场村民朱国清,清楚记得习近平总书记震后看望他们时的细致入微。

    人民情怀,深刻体现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知民意、为民生。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在山东菏泽,习近平给市、县委书记念了这副古人留下的对联。他说,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同出租车司机探讨“打车难”问题、和高校毕业生探讨就业形势、询问农民工生活情况、慰问环卫工人、到偏远农村探访实情……不仅饱含关爱之情,更在苦思应对之策;不仅针对现实突出问题,更探索长远破解之道。

    住房是民生之基。2013年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按照中央部署,今后5年我国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

    “社会政策托底”“保障基本民生”……一年多来,无论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还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次次传递出兜底线、保基本的清晰信号。

    从转变政府职能到促进司法公正,从促进教育公平到促进就业公平……党和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彰显着公平正义的执政理念。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三个共同享有”,点明了凝聚人民力量的基础。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心系百姓冷暖,以群众期盼为己任,真挚的人民情怀深沉而坚定。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毛泽东同志的比喻,要求全党同志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