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和什么有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苏婷

    “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在日前由全国妇联指导、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和谐家庭·幸福榜样”推选活动揭晓仪式上,30个各具特色的幸福家庭典型,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彰显了道德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和幸福的含义,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的这一精神。

    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的熏陶,没有好家风就没有好家教,就没有幸福与和谐。随着舞台强光下一幕幕幸福和谐的场景轮番闪现,30个感人至深的美好故事一一演绎,贯穿其中的家风主线一一显现,几个关键词引发人们思考——

    爱国爱家。为敦煌文物研究事业奋斗了50年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刚刚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丈夫彭金章在她背后默默支撑了一辈子。他们的爱情从北大校园开始,一毕业就因为工作天各一方,结婚后经历了长达19年的两地分居。最终,丈夫为妻子放弃了武汉大学的教职,带着孩子奔赴敦煌,一家人才得以团聚。一句“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丈夫”,道出了樊锦诗对丈夫、孩子和家庭的愧疚。这种对国的忠、对家的诚,正是不用言说的家风和最好的言传身教。

    诚信守诺。1654本犹太人的书籍,被林道志家庭的三代人接力守护了长达70年。1943年,上海犹太难民隔离区的一个教会学校里,林道志在危难中接受犹太朋友卡尔的重托,替他保管这些珍贵的图书,约好等战争结束后来取。此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重重磨难,以及逃难、搬家、住房紧张等煎熬、考验,林家人代代相传,信守承诺,人在书在。在信义稀缺的时代,林家人内心的坚守单纯而美好,演绎了一则震撼人心的诚信故事。

    自强不息。生活在北京的“卖菜叔”姚启中,整天忙活在生姜、大蒜、菜篮、秤盘之间,一分一角积攒着养家钱,也一笔一画地书写家史传承奋斗精神。这位近乎文盲的农民工,在嘈杂的闹市中,利用生意间隙自学,正式出版了近20万字的家史,以满满的正能量感动和鼓舞着普通人。他的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从不怨天尤人,总是鼓励孩子不和别人比吃比穿,要和别人比学习。在这种家庭教育的氛围中,他的3个孩子都在北京的学校取得了优秀成绩。

    还有孝敬长辈、敢于担当、生死相依、传递爱心……这些优良家风的核心因素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一对应,30个,或许300个、3000个和谐幸福故事的背后,散发着同样的精神气质。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根基。缺少家的呵护、浸润与滋养,我们的生长、生活和生命质量都会大打折扣。而我们需要的那个家,那个弥漫着幸福和谐的家,绝对不能缺少了良好的家风和家庭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