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考,三分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见习记者 唐琪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高考填报志愿阶段。人们常用“七分考,三分报”来形容填报志愿对考大学的重要性,考生应当如何报志愿,有哪些可以参考的资料?今年有哪些热门专业,所谓冷、热专业绝对吗?

    充分把握高招新政策

    北京是考前填报志愿。今年,北京首次实行本科批次“2+3”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其中,对考生影响最明显的是本科第一批志愿可填报两所院校。

    北京理科考生王子阳(化名)权衡自己的成绩、兴趣和目标院校历年分数线后,一志愿A填报了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一志愿B填报了分数要求低一档院校的主打专业。王父说:“我们一开始晕着呢,陪孩子跑了好几场咨询会才搞明白,一志愿A应该‘冲一冲’,一志愿B就得‘保一保’了。”

    许多省份也对填报政策进行了调整。辽宁一本平行志愿3所院校增至5所,陕西的艺术和体育类填报有所调整,内蒙古的改革则主要体现在提前批军事、公安院校的填报等。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前务必详细了解所在地区的高招新政并充分利用,避免“高分低录”。

    除了所在省份的新政策,目标院校的政策也应当是关注的重点。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设专业级差;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不可转出;大部分西藏定向生计划在录取时可降数十分,但入校时须签订“就业协议”等。考生和家长应通过官方网站、招办热线、咨询在校生等多种渠道,了解心仪院校及专业的特殊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理性看待热门专业

    不久前,在就业季的压力下,众多网友在微博“吐槽”——“别报法语,就业已经饱和”、“除了学习辛苦和就业率极低以外,法学这个专业还是不错的”、“英语只是个工具,早就不是学出来就有饭碗的热门专业”……

    网友抱怨的对象中,不乏人们印象中的热门专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饱和,其中部分专业已经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多年来,志愿填报存在“扎堆”热门专业的现象,计算机、经管、外语、法学等专业都曾备受追捧。应当如何看待热门专业?哪些专业值得填报,哪些是看似热门的“坑”?

    就业情况是一个可参考的指标。近日,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发布《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了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需要预警的黄牌专业和最受好评的绿牌专业。

    红牌专业,即失业率较高、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并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在今年的报告中,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动画、美术学、体育教育等专业被划到此类。

    而建筑学、地质工程、城市规划、审计学等专业,因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率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被划为需求增长型的绿牌专业。

    第三方的调查数据只是一个方面,要想对某专业社会需求情况有前瞻性的了解,考生和家长可通过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就业状况、专业行业的统计数据、招聘网站的供求情况等方面去“做功课”。

    只看专业还不够,还需要和具体院校搭配来审视。“真正的热门专业具有长期开办历史,实力雄厚,如一些二本院校原来是行业学校,隶属部委或行业协会,主打专业具有长期的历史,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本行业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声誉,毕业生就业率高。”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优势专业就业甚至优于部分一本院校,比所谓的热门专业更值得关注。

    “冷门”不冷,报志愿切忌臆测

    “我的专业不是报考热门,全班几乎都是调剂来的。”毕业于某“985”高校中共党史专业的小王说,“入学时难免有些失望,但实际上这个专业学起来很有意思,就业情况很不错。”

    现在,小王在一家央企党群部门工作。他说:“求职过程中我发现,党史专业的需求量虽然不如金融、经济类专业那么大,但竞争也远比一些专业小。只要你认真学了,基本不愁找工作。”

    此外,一些专业不一定是社会上炒得最火的“热门”,但实际上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办学实力强、对口行业认可度高,是不容错过的真热门。教育部、财政部近年来分批公布了30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00多个,如东华大学的纺织工程专业、吉林农业大学的家政学专业、北京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等。这3000多个特色点有的分数要求并不高,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跟着感觉走,不如跟着‘特色’走。”《高校招生》杂志执行总编郭小川如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