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学院:民办高校怎样成功转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任芳 西京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博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信息广场

    建筑工程实验中心

    学生实训

    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

    汽车检测实验实训

    校企合作签约

京映湖

    新建本科院校怎样转型?西京学院新任院长任芳提出,西京学院要转型与创新,进行“二次创业”,建设高水平“西京大学”。

    2011年,经国家学位办批准,西京学院成为首批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首批2个试点专业,是全国领先、西部仅有的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的普通民办高校。经过20年发展,西京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理、经、管、文、艺、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校。

    在任芳看来:“孙子在《势篇》中有句‘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在社会生活中,势的考量也极为重要。于个人处世言,尚且讲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于学校转型发展言,更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灵活的办学机制和体制。民办高校具有转型快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民办高校张力的释放,也就在于机制和体制优势”。

     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该院自2001年起就致力于探索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院2005年成功升本后,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该院思路超前,2010年和2011年,作为全国仅有的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主动邀请国家教育部门评估中心对其开展本科合格评估,并取得合格成绩。通过评估,该院理清了办学思路,进一步坚定了举办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初衷和决心,并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总结和升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规律。该院明确“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将科学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

    该院自2012年3月正式启动章程制定工作以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立足学院实际,分析学院特点,广泛开展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重新制定了《西京学院章程》。该院章程明确指出:“西京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特色、错位发展。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满足现代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提倡和发扬在艰苦办学的历程中所形成的无私奉献、挑战极限、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大学。”

    此次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该院在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是关于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最齐全的,既有高职高专,也有应用型本科,还有专业硕士,有健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看出,该院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是正确的,也是高度契合国家战略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将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加快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和积累,把培养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

    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转型期就是机遇期,要抓住这一转型机遇期,进行‘二次创业’,使西京学院教育改革向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拓展。”任芳说。

    在办学20年之际,该院正式开启了以转型创新为主线的“二次创业”新征程。2014年伊始,该院会聚精英骨干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培训,经过系统培训后,该院制定了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并将2014年定为转型创新年,既有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型创新,又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创新。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科学规划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之路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该院转型创新由此全面展开。不难看出,该院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上的认识是到位的。

     坚持产教融合,不走经院式办学老路

    西京学院转型,在三方面发力:

    一是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转型。该院确定不再比拼外延发展,而是专心于内涵建设。该院已决定压缩规模,每年减少2000学生,目标是使学生数稳定在20000人左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集中精力抓质量建设,克服大而弱的办学弊病,提高学院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二是从闭门办学到开放办学的转型。该院不走传统的经院式办学老路,开门办学,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契合,面向生产一线着重培养学生“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这既能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也符合当今世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根本要求。

    三是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转型。网络教育(MOOC、EdX等)的兴起与快速扩张,使得大学绝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素养、人际交流和一技之长等。因此,该院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需求,制定了“通识加技能、科学加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该院在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同时,努力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积极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以联合教育为主要模式,实现学院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无缝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直接成为全程参与者,从对人才培养无约定的接受者成为“零距离”人才培养的塑造者。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支撑上,贯穿到教学实施的全程塑造中,实现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

    早在2007年该院就成立了产学研办公室,该院多个专业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到招生、面试,再到教学过程,企业全程参与。企业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参与教学和实践实习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实现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条龙”。

    该院积极探索有效的双赢机制。该院与陕西云海投资有限公司西安赛瑞喜来登大洒店成立“喜达屋班”;与中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合作,使油田精英参与机电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同时,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和校企合作的典型实例,鼓励机电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与油田工程项目,共同攻关,为企业创造效益。将企业课题放在学院实验中心和工程研究院,由教授和专家主持研究,学生参与。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更新率,使企业效益最大化。近年来,该院与商洛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陕西省第四工程建筑公司、笛威欧亚汽车科技、上海慧聪集团西安分公司、中铁置业集团西安分公司等53家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目前,该院还拥有校企合作的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46个,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其中,该院2012年与商洛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2013年与陕西省第四工程建筑公司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该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加强了大学的工程教育,避免闭门教学,缩短学院式的工程教育与实际工程需要的距离,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受益,合作双赢的路子越走越宽。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总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制定西京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一篇:食育改变舌尖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