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广东高职教育春之乐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职院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一年,提到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的完美蜕变,就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王元良。

    2001年末,在吉林大学担任多年校长助理的王元良教授来到南方考察,在珠海引进大学的蓬勃浪潮中,他牵头创办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并担任珠海学院的院长。短短十年间,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从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地变成了一所拥有2万6千名在校本科生的著名独立学院。2012年下半年,王元良从吉林大学退休离开珠海学院,但他的教育使命却并未就此结束。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的两位董事长——谢建平和莫秀全多次登门邀请,他们求贤若渴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走上了学院新一任院长的岗位。

    办学者最需要的是审时度势,而王元良正是一个这样的人。十多年来穿梭于公立大学和民办学院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很快就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形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当下,高职院校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机遇。首先,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和十年前不同的是,十年前大量缺少农民工,但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大量需要智力型劳动力,这正好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其次,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像广东省政府部门通过一些项目对民办高职给予引导性的经费支持,鼓励民办高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那么,民办职业学院该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呢?王元良指出,高职院校要认真探索新形势下求学(研究教育对象和社会需求)、办学(调准办学定位,积淀办学特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治学(加强学风建设,博得社会信任)的问题,并形成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建设专业的动态机制。学校领导、各部门、特别是各系院,都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发展状况,深入了解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如广东省的主导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的学科必须紧盯这三大产业,各系建立的专业群要和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对接。此外,高职更多的是看市场,学院要创设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动态机制,按照“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的原则来创新、调整、建设专业。

    在牵手合作中走出自己的路

    在深入分析办学形势的基础上,王元良很快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借政府的力,牵企业的手,搭名校的车,走自己的路”。近一年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在与政府、企业、名校的牵手合作中,不断开创自己的办学特色。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2013年,学院在肇庆大旺国家高新区购买了283亩土地和10万平方米建筑,与高新区管委会、长春理工大学合作创建了“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肇庆分园”,三方共同出资金出技术创建光电技术公共实验室,为师生科研实验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又能零距离地为当地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了开展合作,长春理工大学派来七位专家,与学院老师和高新区科技部门的同志一起走遍了肇庆的企业,从调研梳理的具体问题中提炼出一批技术研发项目。分园的落成彰显了四大意义:一是落实了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强校机制;二是实实在在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技术开发做贡献;三是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四是通过项目和科研开发锻炼和提升年轻教师。

    除了与政府部门和名校合作,与企业牵手一直是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的优良传统,学院目前已跟省内外20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王元良上任后,除了继续推行原有合作,更努力将相关企业引进到学校里来。

    学院引进惠翎婚纱企业投资40多万元,在实训中心建立了一个巨大摄影棚,不仅可以合作开展婚纱摄影和艺术摄影等,还提供学生拍摄微电影,在学生实习的同时也可以宣传美丽的校园。台资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在学院创建了焊锡工艺实训室,企业提供50个工位焊锡设备,今年6月11日又赠送价值40万元的服务器和终端机,校企共同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编写委员会,由企业出资、校企合作编写出版的4本教材《计算机生产实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专业英语》、《焊锡工艺》已投入使用,深受学生欢迎。每年暑假,学院还会把青年教师派到顺达电脑厂,在岗上进行实习实训,已经培训14人。此外,学院正在跟肇庆汽车行业协会在校园里合建4S店……

    “我经常跟企业宣传这个理念,你跑遍全国去招工,面试一个学生也就10分钟,成功率并不高。我们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企业派人到我们这里来上专业课,通过教学和考试你可以了解学生,挑选一些学生到你单位实习。经过半年实习,这个孩子动手能力怎么样?思维怎么样?人际交往好不好?企业都可以全面考察。双向选择好之后,往往成功率是很高的。像顺达电脑厂,我们按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专业规范,每年举办100人的‘订单班’,已有400多名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之后有好多学生毕业直接就留在那儿了。”王元良说。

    校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王元良正在考虑开展半工半读。当前依然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读大学困难,而有些企业又特别需要人。王元良摸索到,一些企业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像中山有一家玩具企业就是专门在圣诞节前后给美国大量生产玩具的。为此他提出预案,每年生产忙季的时候,学生去工厂顶岗实习,淡季的时候回到学校上课,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待遇,既完全解决了读书费用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工作的能力,还为企业解决了劳动力之需。这样的职业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多了一条选择之路,既满足企业需要,也满足家长需要,既是教育平台,也是一件善事。

    自从来到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王元良几乎每周都要和各系主任跑企业,好多企业已经跑了两次,看到有些企业在大门口树立高大的“大量招工”绿色标牌,他深深地感觉到,只要培养对路,经过良好的职业教育和训练的人才是被大量需求的。近几年,学院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好,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企业,顶岗实习每月可以获得2500元到3000元的生活费。而且企业还经常到学校要人,企业的需求正是学校的发展动力!“现在南方的企业越来越理性,不是说学历越高越好,而是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首岗能力究竟如何。这是一次新浪潮、新博弈,如何博弈?就是知己知彼,彼就是社会、行业、企业;己,就是学生自己有几斤几两。我们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认真真地做一点事情。”王元良说。

    思想文化素养与职业核心技能塑造优质学生

    作为一所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的出路是重中之重,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也是院长亟需考虑的事。王元良认为,职业学院的学生,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养如自身的敬业精神、团队的合作意识、社会的责任感等等,另外要有符合行业标准、企业需要的职业核心技能。希望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的校友有个“三不”的道德底线:处人不勾心斗角,为官不贪腐渎职,从商不假冒伪劣。

    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除了政治思想教育,最主要的是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学院每次开展活动都要组织很多学生义工,培养学生对学院的热爱,让学生积极参与学院的大事。在谢董和莫董高度的人文修养的影响下,学院十分重视国学教育,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毕业生都热心投身于公益事业。

    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一是要密切产业、行业、专业、就业的关系: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二是理顺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的关系:实验——教学型设备和环境,实训——仿真型设备和环境,实践——工业型设备和环境,实习——生产型设备和环境。学院要求各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到本系毕业生集中的相关行业企业深入调研,提炼出每个行业、同类企业用人需要的职业核心技能,然后通过课程配置、教学模式和实操环节来培养学生,保证学生掌握核心技能。掌握了核心技能的学生容易进入其他业务流程和领域,对其他行业也能触类旁通。如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要非常熟悉报税的流程,二是要有很好的成本核算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要非常熟悉财务报表。如幼儿双语教育专业,通过系主任和老师们大量走访幼儿园,概括了“6懂17会”的核心技能,包括:一懂英语,会教幼儿英语,会用英语与讲英语的外国人进行无障碍交流;二 懂幼儿心理,会保育儿童,会营养配餐;三 懂书画,会硬笔书法、简笔画和素描;四懂音乐,会一门乐器,会唱歌跳舞做游戏;五懂礼仪,会着装,会化妆,会跳交谊舞,会用西餐;六懂生活,会开车,会使用电脑,会做菜,会茶艺,会插花。

    除了培养职业核心技能,每个系还根据实际探索适合本系的教学模式。如艺术系总结了“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该系先给学生教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然后在课余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前,每个人要完成一件作品。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模式很受学生欢迎,每个学生都很认真,每件作品都非常专业、颇具创意。每年,艺术系毕业生的作品展总是最夺人眼球,环艺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整套装修、产品模型等,很多直接拿去就可以生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