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示范校 再攀新高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坐落于山海壮阔、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大连,1984年12月9日建校,是一所服务开发区外资企业,以装备制造专业为主,以现代服务专业为辅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德育首位,学生主体,技能本位,就业导向”的育人方针,30年为开发区外资企业培养约3万名技术蓝领,成为区域经济强有力的支撑。2012年6月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围绕大连开发区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和学校办学定位,我校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和数字校园特色项目,经过两年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学校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建设策略,稳步推进示范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是示范校建设工作的核心,是其他示范建设工作的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所有人才培养要素科学组合起来进行系统运行的工程,它的建立需要科学的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与课程实施配套的优良教师队伍,合理的相辅相成的实训硬件条件和深度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来支撑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软硬件建设、校企合作构成了有机联系。

    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做了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确立了紧紧围绕核心,先做软,后做硬,先做难,后做易的推进和展开策略,有效避免了软硬脱节,课程与岗位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校企合作脱节,建设经费使用脱节的大问题,提高了建设效能和质量。

    ■构建“31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高人才质量。

    怎样把人才培养落实在有形的载体上并切实提高培养质量?经过认真研究,我们提出了“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其内涵是:3(理实一体化校内教学阶段。前三个学期教学做一体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1(中间某个学期工学交替阶段。以结对企业一个典型岗位为载体,联合开发岗位项目课程,开展学校课堂和企业车间交替学习实践,强化岗位技能);2(第三学年两学期企业顶岗实践阶段。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其含义在于体现1个培养目标——培养零距离上岗的装备制造企业一线技术工人;2个教学场所和身份——学校和企业、学生和学徒;3个培养阶段——前1年半学习作为社会人的文化知识和作为职业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中间一个学期工学交替培养职业素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

    我们在示范建设的模具制造技术、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进行了试点工作,尤其在其中的“1阶段”通过企业典型职业岗位课程的开发和工学交替,学生受到很好的职业锻炼,既巩固了前期理实一体的学习成效,又为顶岗实习打好了基础。

    ■共建互利互惠实训基地,稳步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众多企业中,我们优选具有支持职业教育眼光和热情的企业家来构建深度校企合作。我校数控技术应用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与开发区模具制造企业——大连鸿圆精密模塑有限公司构建了的“双元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走出去——学生进入企业,把课堂设在工厂;请进来——引企入校,把车间建在学校(合作建设校内“模具制造实训工厂”);连起来——课程和生产岗位对接的新机制,实现在统一培养目标、统一典型职业岗位下课程教学的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以此为范例,建设期内与大连机床集团开发区工厂共建“数控机床装调修一体化实训中心”、与德国博世汽车共建“汽车诊断技术实训中心”、与开发区汽车城丰田和起亚4S店也建立了类似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2011年在“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论坛第二届年会上”,这个合作机制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受到好评。

    ■创新课程体系,稳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人才培养的各种主观和客观要素要集中在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学习先进职教思想,树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瞄准典型职业岗位,调研开发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和工学交替课程两类课程,把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架构在明确的课程上,通过有型、有范、有管理、有评价的课程去实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大连机床集团联合开发了“数控机床工艺编程与加工实训项目”课程、“数控车床装调修实训项目”课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与鸿园模塑和上海润品科技合作开发“模具拆装与成型实训项目”课程;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与开发区丰田、起亚4S店合作开发“汽车保养与维修实训项目”课程。这些课程中一些项目就是企业某个典型职业岗位,可根据实际在某一个学期组织学生工学交替。

    ■内外联合,稳步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学生发展阶梯。

    学校积极发挥和培育社会服务功能,和驻区大学积极开展校校合作。学校是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电视大学、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与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在贵州六盘水市的贫困地区招收免费生,开设六盘水班。

    学校与全球最大的轴承及密封件制造商之一的瑞典斯凯孚集团的斯凯孚(大连)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开展国际合作,从2010年起每年与斯凯孚瑞典公司职业学校来访学生共同进行模具加工制作教学实习。

    学校坚持就业有本领、升学有道路的办学方针,重视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桥梁。一方面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机制,开设升学教育,鼓励学生选择对口升学,接受高职教育;一方面和高校合作,引入网络教育,支持学生学习深造;一方面开拓学生海外接受高职教育的途径。与韩国京畿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为优秀学生提供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学校将紧抓示范学校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不断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围绕提高质量,骨干专业做精,人才能力做高,办学实力做强,学校品牌做响,为培养更多开发区外企高技能技术工人而努力奋斗!(陈 威 冯建忠 任春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