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触摸语言之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刘博智

    第一次走进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的参观者大多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这是一所理科实验室吧!”在这座总面积达到一万多平方米的实验楼里,装备了单体价值200万元的Neuroscan 256导脑电系统和2000万元的GE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受试者在大屏幕前阅读和书写事先设计好的词语和语句,精密的实验仪器可分毫不差地记录下受试者的脑电波的轻微波动。

    “以前的语言学都是停留在学理层面的‘头脑风暴’,假设多于实证,现在依靠这些仪器就可以实现语言能力研究的高时间分辨率(毫秒级)和高空间分辨率(毫米级)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人脑功能研究的最先进的研究技术。”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院长杨亦鸣说。

    据了解,2012年9月,江苏师范大学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合作,牵头成立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国内首家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两年来,杨亦鸣和他的同事们用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扎实的数据分析揭开了一个又一个语言之谜。

    “比如,以前大家有一个误区,认为很多聋人在手语表达方面存在欠缺是智力问题引起的。”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刘俊飞说,“其实,这是因为他们错过了语言手语学习的最佳时机,国内已有的康复方式侧重于口语教学、忽略甚至禁止孩子打手语,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耽误聋童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内充分掌握一种语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