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师范风雨兼程 携手共进再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至善亭

    晨光中的校园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省立第八师范”,自1914年成立以来,到2014年已经整整走过100年的光辉路程。在历史的长河中,10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却发生了辉煌的巨变。在这里,百年峥嵘岁月,数不尽华彩篇章,每一个在这里求学、工作过的师生,都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薪火相承 桃李满园

    百年的探索、百年的奋斗,以“敬业乐群,师表八荒”为校训的一代又一代师专人,秉承光荣传统,谱就精彩华章,始终在孜孜不倦地传承文化薪火,奏响时代高歌,培育数以万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人才。

    回溯源流,学校是海属地区首个党组织诞生地,其创建者李超时在师生中发展了许多党员。如连云港市第一名女共产党员吕继英、原江苏省领导、原中纪委领导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了热血和生命,建立了不朽功勋。建党纪念碑上,铭刻着的是师专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自1914年学校成立至今,就培养了5万多名致力于苏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师范毕业生,他们大多数长期工作在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现已成为连云港市基础教育的骨干和中坚;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一大批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著名教育家刘百川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专家陈吉余教授、中国著名版画家彦涵教授、当代著名作家吴强等。校园中静静矗立的至善亭,记载着师专学子学海探求、止于至善的足迹。

    如今,即便分处天南地北,即便已成参天之树,但校友们多情的根须,仍牵系着母校校园这片温热的沃土。他们与母校鸿雁往来,关注着母校的成长发展,他们回母校深情忆旧,感叹母校的沧桑变化。

    海纳江河 诸流汇集

    2000年3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立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由原连云港教育学院、海州师范学校、连云港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2009年,学校顺利搬入位于新海新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1200亩,规划建设面积40万平方米。如今,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1万人,其中本科生2200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69万册,数据库27个;现有10个二级学院,共设37个专业,初步形成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主要特色,以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为区域性优势专业群的专业格局。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优秀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当我们走进这座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的美丽校园时,其优美的园林风光、韵味十足的文化石刻、现代化的建筑群以及人文景观等令人神怡。 

    开拓进取 科学发展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学校党委行政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务实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进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业绩,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办学历程中,连云港师专始终狠抓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学校现已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全校526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394人,其中正教授50人、副教授216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5%;有254人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64.5%;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3人;有16人入选省“333”人才培养工程、24人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81人入选市“521”人才培养工程;有4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在科研方面,近4年来,我校教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21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17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96篇,被SCI、EI等收录4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与CSSCI收录85篇,出版专著23部。他们为学校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地方经济、决策咨询等方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入合作,为连云港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抢抓与江苏师大合作机遇,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现已形成了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加强专业学科建设中,学校的人才质量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学校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教材和立项教材8项。同时,还有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成果4项,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承担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3项;拥有省级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训基地104个。学生获国家奖学金980人次,国家助学金5615人次;师生获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辅导员等表彰53人次;学校获省先进集体表彰12项;国家、省级技能、文体竞赛综合获奖近50项。学生在省级“专升本”考试、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省高校大学生辩论赛中均取得了优良成绩。学校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还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有关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美丽校园 成长摇篮

    面向新世纪,学校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德育品牌建设,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学校传承百年历史革命传统与学术传统的育人资源,积极打造“诗教育人”德育品牌,创建朱智贤班级、吕继英党支部等。学校连续开展七届中华诗词朗诵会及“金秋文宴”活动,其“诗教育人”获“中华诗词协会诗教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建立校级大学生社团26个,2003年至今连续开展了十三届大学生社团巡礼活动,深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每年举办文化、体育、科技创新和创业等活动、比赛近50项,学生参与面80%以上,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1400余人次。“诗教育人”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校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方针,率先开展了“四走进 四服务”系列主题活动,先后被人民网、国家和省教育宣传网站、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简报等多家媒体刊载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良好的教育使师专学子脱颖而出,学子们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大赛中摘金夺银。2013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第四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共有17名同学获奖;在第二届江苏省“新东方”杯大专辩论赛上,校代表队获得苏北赛区冠军,跻身省八强;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校有3人获一等奖,6人获得二、三等奖;在教育部门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林培培同学获二等奖;在江苏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学校先后有20多人次荣获各等级奖项。学校还连续多次获得江苏省、连云港市“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生在省师范生基本功比赛、省职业技能比赛、省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评比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夏继伟同学被评为2012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小学、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连续几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超过省内同类高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也不断提高。

    学校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动形成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与时俱进 再谱新篇

    在市政府部门和市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推动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与师大的交流合作也日益深入。这是学校向开办本科教育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学校着力提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的缩影。与此同时,在持续深化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中,学校依托优势资源,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框架体系,重点在教师教育、海洋、港口等方面形成局部优势并带动学科、专业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