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培养高素质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阿山江·买买提江

    新疆的稳定看教育,新疆的发展看教育,新疆的未来看教育。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新疆高职院校,我们要把立德树人全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首要任务,把校园的和谐稳定作为基础,以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自治区的部署,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秋季开学前后利用一段时间开展集中教育,帮助全校各族师生学习和领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并将集中教育活动作为推动新学期各项工作上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筑牢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思想防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族师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让全校各族师生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着建设新疆,服务基层的育人目标,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矢志不渝地为新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不仅在专业上力求高质量,而且更追求培养在政治上坚定地跟党走,在反渗透战场上同三股势力坚决斗争的“靠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在思想培养上,学校始终以抵制三股势力渗透为目标,以热爱新疆,扎根新疆作为主线,贯穿育人全过程,构建了内容丰富、点面结合、全方位、多途径的育人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牢牢占据思政教育主阵地,夯实反渗透思想大堤

    办学近30年来,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新疆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治校战略,牢牢占据思政教育主阵地,不遗余力地抵制三股势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

    三方联动:全力打造超强教学团队。学校几年来多措并举,全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听“到“我要听”的转变,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目标。

    学校组成了宣传部、社科部和学院三级管理的思政教育教学团队,建立起了校外、本校和本部三个专家库,形成了多学科、高水平多元立体的专家团队。他们中既有国家专家,也有自治区党校教授,又有本校的思政教育、心理学教授,经济学博士、教授等。宣传部负责聘请自治区、市级时政专家走进校园,开展“百家讲座”活动。根据每一个阶段的疆内外形势把前沿的、鲜活的时事政治带入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国情区情。特别是在新疆暴恐事件频发时期,聘请专家开展反渗透反暴力讲座,在各族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科部承担着全校的思政课的主体任务,他们积极探索当今高职学生特点,结合学生专业,为学生送上一堂堂精彩的思政课。

    如今活跃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思政课讲台上的,还有一支校级领导和中层组成的教学团队。他们结合当前形势及学生专业需求,深入浅出地讲授理论知识,引导各族学生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自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侵蚀和渗透,受到学生的“热捧”。

    三化教学:构建思政教育全新教学体系。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构建了教学内容专题化、实践模块化、德育活动化的思政教学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形态。理论教学专题化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把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14个理论专题,每个专题力求突出教学与社会现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个理论专题又配之以实践活动。为了便于操作,将实践活动分成若干模块,即调查模块、参观模块、校内外实践模块。调查模块着重选择新疆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接触社会、探讨社会、了解新疆社会实际,强化“四个认同”教育,激发热爱新疆、建设家园的热情;参观模块则侧重探寻前辈脚步、新农村建设等展开。通过参观进一步认识新疆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新疆经济建设的巨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而校园实践模块、校外实践模块分别以校园军训、义工,校外实习实践等方式展开。学校出台了《学生义工服务管理办法》,鼓励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不少于300小时的义工服务,调动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在结合专业的实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以《学生学习手册》作为教学的有效载体,记录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调查中,92.33%的学生对课程讲授方式表示喜欢,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率则高达95.7%。

    积极探究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规律性,创设德育活动课程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思政教学内容的一大创新。学校遵循高职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规律,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中心,结合学生专业,完善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高职德育活动课教育模式。德育活动内容主要分为饮水思源、常怀感恩;融入职场、规划人生;知荣明耻、修身养性、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几个板块;活动形式则分为辩论、演讲、座谈、角色扮演、展示交流等。每项活动紧扣“三个一”来完成,即每一项德育活动要突出一个主题,开展一个活动,实现一个目标。德育活动除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之外,还要贴近各专业的职业要求。德育活动课主体的变化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原因。德育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主导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成长,在自我教育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行动。

    朋辈教育:创新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学校在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创并推行了“副班主任制度”,挑选大三学生中优秀者担任新生的副班主任,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原来的辅导员说教转变为朋辈教育;由原来的被动式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入脑入心。朋辈班主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工作,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减少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到提前防范、及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副班主任制度”也对大三学生自我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大三学生在从事朋辈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优化了个人素质,增强了个人能力,实现了自我提升。

    学校利用网络、微信、官方微博、校园广播、校报等校内宣传阵地将师生的精彩发言和理论文章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进一步巩固集中教育活动成果,在校园里大力营造反分裂反渗透、爱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此次集中教育活动,学校非常注意宣传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努力找准宣传教育同各族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集中教育活动期间,学校党委在老生中举办了“构建和谐校园,规章制度重于道德素质”辩论赛,在新生中举办“争做现代文明大学生”演讲比赛。同时,组织新老生签订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校园稳定承诺书,教育和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入到建设民族团结、和谐文明校园的行动中去。

    搭建志愿者活动平台,强化爱新疆讲奉献的思想品质

    结合专业技能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夯实思想基础的又一举措。学校成立“志愿者之家”,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保障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以各种大型志愿服务、社区科普服务、公益服务活动等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提升精神境界,增加学习机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积极组织学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志愿服务。

    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帮助。学校以社区需求为平台,以活动项目为载体,构建规范化的志愿服务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对周边街道社区开展系列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服务、社区矫治服务、社区援助服务、技能培训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科普服务、社会调查服务等,还组织学生成立了计算机网络服务部、投资理财服务部、节能技术服务部等,在校园内为广大师生开展服务。参与服务的学生有百余人,让学生在服务中体会“爱的奉献”。

    会展服务:为地区经济助力。5年来,学校通过会展这一平台,不遗余力地为地区经济做出自己的努力。连续三年共计组织500余名学生参加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志愿服务,得到组委会和客商的赞誉;在喀什经济博览会上派出近百名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在国际跆拳道邀请赛、第20届中国厨师节暨中国清真美食文化节中,学校均派出了志愿服务队,圆满完成了上级组织交付的任务。学生在服务之中提升了思想境界,提高了专业素质,为扎根边疆奠定了良好的思想与能力基础。

    支教服务:为基层送教上门。2000年,针对南疆喀什地区师资匮乏的情况,我校积极投入到自治区教育部门的支教活动之中去。5年来,共派出2309名师范专业学生赴喀什地区11个县、市80多个支教点的中小学、幼儿园参加实习支教活动,学生授课总量达到362146节,人均授课约175节,累计近百人在疆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奖。通过支教,满足了当地教育资源紧缺的需求,为社会和谐与稳定作出了贡献。同时学生通过支教行动强化了专业能力训练,更激发了学生积极投身于新疆基层义务教育的热情。

    多措并举,促进民族融合,抵制宗教渗透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族融合、抵制宗教渗透是理论层面的教育,还需要实际行动与之相辅相成。建设校园嵌入式社区和统一着装就是学校的实现这一内容的有力措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