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促多元发展 打造特色铸职教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茶艺实训

    赴企业顶岗实习整装待发

    校企合作签约协议

    黄陂悠悠,地灵人杰。北耸木兰山,南亘盘龙城,滠水出前川;巾帼花木兰,女辈之绝唱;“二程”双凤舞,鲁台理学扬;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楚风特韵,是武汉市北部经济重镇,被誉为武汉市的后花园。

    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78年,现有教职工239人,在籍学生4400余人,占地141亩,校舍面积7.5万多平方米。目前开设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现代农艺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1个专业,其中省、市级重点专业6个,并建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省级实训基地。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3年4月被国家三部委确定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亟需高素质人才支撑。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在以黄章顺为校长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紧抓机遇,明确定位,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

    “两项”率先,“三大”特色,打造多元发展模式

    2007年,学校通过整合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黄陂区职业教育中心,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率先在全市实行一校多牌、一校多制、一校多用的多元发展模式,具有融中职教育、电大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综合型办学特色,推进了职业教育集约化办学;并率先在湖北省农村中职学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学校秉承“培养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证沟通、德能并举、多路输送”的育人特色;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长训和短训并举的办学思路,面向社会多层次、多形式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形成“就业有门、致富有术、转移有序”的培训特色,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为黄陂区乃至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了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四力”推动,“5311”工程,深化示范内涵建设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包括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现代农艺技术4个重点专业和“黄陂木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个特色项目。为此,学校成立建设专班,制定配套管理机制和建设机制,实施“四力”推动“5311”建设工程,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全力推进“五大”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开展问卷调查。邀请企业专家论证,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工学交替、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加工专业确定了“产学对接、训赛双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确定了“园校互动、三习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艺专业确定了“学做一体、四链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创新。经过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论证,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反映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14门,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模式创新。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岗位教学和订单式培养,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做一体”,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内容创新。参与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开发4个专业的实训仿真课件20个,建设核心课程5门、核心网络课程7门,开发精品课程20门,编写工学结合、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16部,完成文化公共课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全面促进教材、教辅、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教学资源的融合。

    评价模式创新。学校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评价”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求充分融入到基础理论、技能实训和行业岗位的学习评价工作中去,实现学业考核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

    着力打造“三大”支撑

    “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师资建设思路,突出抓好“师徒结对”、名师、双师素质、兼职教师建设“四大”师资培养工程。培养了7名专业带头人、24名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近112人,聘请38名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师为兼职教师,建立动态兼职教师资源库和专家资源库,进一步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

    数字化校园教学平台。完成了数字化校园“4大平台、7大系统”建设,建成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网络办公为一体的共享型信息化平台。建立了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学校管理信息平台和学校“教育云”平台,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和教学信息化水平。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新增校内实训室13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3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数增加了7个。

    聚力深化“一”项改革

    学校在黄章顺校长的带领下,深入贯彻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全员聘用、制度管理、岗位落实、绩效考核、按劳分配,有效激发教职工全员参与创造性工作;开展专家讲学、外出培训、校本培训,增强教职工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借力紧扣“一”大关键

    借企业之力,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开办订单班,实行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标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共建实训基地,共同承担项目研发,共办行业技能赛事。探索集团办学机制,参与了市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市电子信息技术职教集团。形成企业全程融入、多方联动、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五大”提升,“五项”辐射,彰显示范引领特色

    实现“五大”提升,学校发挥出品牌效应

    经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实现了“五大”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先后被授予“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武汉市绿化先进集体”、“武汉市体育先进学校”、“武汉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和“黄陂区教育绩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黄陂区社会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共有372人次获奖,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5%,就业率、升学率均超过98%,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到93%以上,成为全区人民满意的职校。学校吸引力显著提升,2013年、2014年学校招生均超过1500人。

    师资质量提升。培养校级以上骨干教师近80人,双师112人。3人荣获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一等奖,4人荣获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二等奖;9人荣获省级教学大赛一、二等奖;一大批教师在校本教材开发、资源库建设、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提升。

    专业质量提升。重点打造了4个专业,并参与全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3个专业签订“3+2”中高职衔接培养协议,带动提升了旅游、计算机和电子商务专业;新建一批校内外高标准实训基地,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创新教学内容,全面促进教材、教辅、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多元主体评价,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实现学业考核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

    校企合作质量提升。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参与了市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市电子信息职教集团,与区教育部门、旅游部门、人社部门、商务部门合作开展各种培训;与北车集团等20家企业新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周大福珠宝公司联办“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各专业均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其中5个专业开办了订单班,企业参与教学的比例达到88.9%。

    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教学、人事、后勤、绩效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了数字化校园,融教学、学生、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系统于一体,提高了学校整体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