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魂夯基石 课改为先铸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辅导学生

    学校领导推门听课

    新密市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为“新密一初中”)是河南省一所普通的县级初中,校园不大,只有16000平方米,然而学生却达到2700多名,每到招生季,周围慕名前来报名上学的孩子总是络绎不绝,本地的、外地的、托人的、讲情的,各色人等,纷至沓来,校园似乎拥挤起来了。这个学校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什么让这个平凡的学校变得如此不平凡呢?“我们全力实施以‘四爱’教育为载体的全员德育,打造‘三个规范’,以‘双六’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打造高效课堂。”该校王金良校长如是说。

    新密一初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步入深水区,学校的发展变革静悄悄地发生着,学校坚持以课堂变革领舞教育蝶变,以德育推动素质提升,内涵式发展闯出了一番独有的课改境地,正在抒写着“课改读本”榜样的力量。

    德育建设——

    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学校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怎样培养?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密市一初中的领导班子经过集体反复研究,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学校以及成都青羊中学等学校的发展历史,研究了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大家一致认为,学校改革不是推倒重来的“否定式”改革,而是继往开来的持续变革,学校工作的根本在于思想工作,把过去盲目性地抓教学质量,变成领先抓思想,看似位置的交换,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哪里开始呢?该校结合实际,提出了以“四爱教育”为载体的全员德育。

    新密市第一初级中学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把思想引领放在首位,行为规范作为重点,全面育人作为目标,坚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四爱”(爱校如爱家,爱物如爱己,爱生如子女,爱师如父母)教育为载体的全员德育,规范师生行为,促进师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的养成,增强师生的自信心,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推学校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

    学校建立了全员德育管理机制,变单一管理为多元化、全方位管理;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建立了由政教处、团委、年级段、学生会、班级等齐抓共管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网络。实行“层级式规范管理”,学校领导分包级段、班主任承包班级、教师承包学生,多角度管理、全方位负责,开创了人人抓德育、时时抓德育、处处抓德育的全员德育新局面。学校坚持做到“七个不放弃”:即思想上不放弃,深入学生谈心;学习上不放弃,搞好分层教学;行为上不放弃,关注学生动向;习惯上不放弃,狠抓养成教育;活动上不放弃,强化小组功能;作业上不放弃,做到全收全改;考试上不放弃,做到考后满分。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人定岗、岗定责、责有奖惩,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让学校管理无缝隙、零缺陷,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

    以“四爱”教育为载体的全员德育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动了新密一初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的一初中,环境优美,师生和谐,教风正,学风浓,师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领导班子群策群力,教师同心协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一个声音说话,一个调子做事,全校工作一盘棋,打造了“三个规范”,即:规范的学生、规范的班级、规范的学校。

    “双六”模式——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变革

    改变学校,从改变课堂开始。课堂是教学的生命。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是看课堂组织得美轮美奂,也不是看表面氛围的热闹喧嚣,最终还是看学生的接受率高不高,学习效果好不好。具备教育现代化智慧的课堂早已不是单一的“你讲我听”,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那究竟怎样的课堂改革,才能让师生身心愉悦,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新密一初中给出了“双六”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效课堂的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学校通过“上实在的课”把课堂教学做出了实效。

    何谓“双六”课堂教学模式?据王金良校长介绍,“双六”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学习化、学习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思想化、思想内容实践化”的“六化”理论为思想内涵,以“创设情景、揭示目标、自学交流、展示释疑、反馈训练、归纳总结”为课堂教学六个环节。在这六个环节中,前两个是教学辅助环节,后四个是教学中心环节。其中,自学交流环节,“自学”是核心,“交流”是关键;展示释疑环节,“展示”是核心,“释疑”是关键;反馈训练环节,“反馈”是核心,“训练”是关键;归纳总结环节,“归纳”是核心,“总结”是关键。“六化”理论和“六环节”相互支撑,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随着“双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与研究,课堂的知识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等明显增大。课堂气氛活跃,呈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可喜局面。同时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也明显提高。

    学习小组——

    从自学到对学和群学

    “自学”就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学”,主要是课前的预习和自主检测;不仅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求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且要让学生在“静”中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对学”是两个学生相互交流,课堂是从对学开始的;而“群学”则指的是小组合作探究,一般是4人为一小组,在群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要相互交换意见,小组长把各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跟着的就是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新密一初中,老师都会根据性别、身高、视力、学习基础等条件,分为ABCD号4人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中分工明确,实现共同提高。其中,A号学生是组长,学习成绩优秀,负责本组学习过关,B号学生为迈向上游的中等生,C号学生为中等生,D号学生为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帮带功能,A号学生主要帮带C号学生,B号学生主要帮带D号学生,这样,班级由原来的一名教师教学变成了十几名或二十几名“教师”同时在教学,整个课堂的学习形成了师生齐抓共管、稳定有序、互相竞争、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做到了“六个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结论放手让学生总结、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学习成果放手让学生展示。确实让班级学生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榜样,更重要的是学习目标和榜样就在身边。

    激励评价——

    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每一位参与课改的教师都深知,现代课堂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课堂,就在于在新的课堂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新密一初中的教师看来,展示和评价才是高效课堂的主阵地。这两个环节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极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

    的确,在新密一初中的课堂,通过展示和评价环节,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这一切都与该校制定的课堂竞争激励机制有关。所谓激励评价,也即实行捆绑式评价,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良性开展。学校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分层次答题,小组成员分层次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对展示的学生进行分层次量化加分。比如:C号、D号学生回答问题全对加3分,A号、B号学生补充回答问题全对加1分。通过把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累加相连,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方式,实现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同时,该评价机制即使班级循环调座也变成了循环调组,保证学习小组的稳定性。这种做法,真正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动脑、动手、动口,真正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彼此竞争”的新格局,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胆识,培养了自信,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集体教研——

    夯实课堂改革的基础

    事实上,面对新课改的严峻挑战,新密一初中曾经也迷茫过,动摇过,面临生源、师资、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能不能通过课改找到出路?

    所幸的是,经历过阵痛终于收获精彩。

    该校把教师转型作为了实践课改的重点,在第一阶段中让全校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势在必行,并且让他们意识到课改的第一受益人是教师本身,直接受益人是学生。并由此提出了教师观念的“四个转变”:变过去的研究教法为现在的研究学法;变过去的修正型教学为现在的指导型教学;变过去主要精力投入批改作业为现在主要精力投入备课;变过去教师个体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群体学习需求为现在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