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督导鲁甸地震灾区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督导组由国家督学牵头,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会泽县等地震受灾严重的地区,实地查看了10个受灾乡镇的31所学校,涉及县城、乡镇、农村不同区域。督查期间,督导组同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共发放并回收学生问卷456份、校长和教师问卷168份。

    本报讯(记者 宗河)9月15日至1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派出由国家督学和有关专家组成的督导组,对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区学校进行专项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均及时向学校和管理部门指出,对涉及安全类重大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督导组认为,此次地震灾情严重,受灾范围广,灾区学校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按时、顺利开学,这在抗震救灾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抗震救灾工作卓有成效。

    从地震灾害发生到学校完成恢复重建,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从保证过渡期间教育教学活动基本正常来看,督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学校存在安全隐患。问卷调查也显示,排在教师最担心问题前三位的分别是: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76%),学校周边环境安全问题(66%),学校校舍安全问题(64%)。

    二是教学条件不足。调查问卷显示,61%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仪器设备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29%的教师认为不能满足。

    三是生活条件艰苦。有些学生只在学校吃一顿午餐(营养餐),少数学校缺少加热设备,师生的饮用水和生活热水供应不足。

    四是安全过冬仍面临问题。调查问卷显示,84%的教师认为师生安全过冬缺少取暖设备,58%的教师认为缺少棉衣,46%的教师认为缺少棉被;73%的学生认为过冬缺少取暖设备,58%的学生认为缺少棉衣;72%的学生最担心冬天教室冷。

    五是恢复重建前期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受地震灾区地质条件制约,一些学校恢复重建选址面临困难,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学校恢复重建规划,灾后重建前期工作进展相对滞后。

    针对上述问题,督导组提出相应的督导意见,包括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教育教学条件保障,改善师生生活条件,保证师生安全过冬,科学规划统筹做好教育恢复重建工作等。

改善师生生活条件 保证师生安全过冬 

云南整改落实专项督导意见

    本报讯(记者 宗河)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对鲁甸地震灾区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专项督导的反馈意见,云南省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作出批示,要求高度重视督导意见,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切实提高灾区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云南省重点在五个方面加强整改:一是全力排除学校危房。地震发生以来,昭通市、曲靖市共排查出安全隐患40570个(件),制定整改措施197项,拆除D级危房27.32万平方米。二是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着力解决板房学校厕所排污问题;每天开展校园环境消毒,全面实行晨检制度;为每名寄宿学生配备生活用品,最大限度避免传染性疾病传播;加强食堂消毒管理,严把食品安全关。三是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为板房学校配备消防器材,在校园内危险区域、施工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对学校锅炉等压力容器进行定期检验。四是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在灾区学校附近新设置973条减速带,在学生往返途中有地质灾害的地方和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路段设置3730余块警示牌。五是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切实加强教育教学条件保障。截至10月15日,共为灾区学校新增搭建板房1.7万平方米,正在搭建的还有1.58万平方米。及时对部分帐篷学校进行更换和调整。灾区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与开学时相比有较明显的改善。

    切实改善师生生活条件。积极筹集资金,解决寄宿制学生的被褥问题,对震区海拔2000米以上寄宿制学校学生,每人增加1床棉被,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发过冬衣服。为灾区学校配备20600余台饮水器和3100余个保温桶,解决学生饮水问题。通过扩建厕所、调整上下课时间等方式,有效解决了灾区学校厕所蹲位不足的问题。

    切实保证师生安全过冬。制定了《鲁甸6.5级地震受灾学校学生温暖过冬救助方案》,明确对地震烈度8度及以上区域,在板房内上学或在板房内寄宿的学生,以及在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冷凉地区板房内上学或在板房内寄宿的学生,实施“四个一”工程,为符合救助条件的每位学生提供“一床被子、一套保暖内衣、一件防寒服、一双保暖鞋”,确保灾区学生温暖过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