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学校 教练进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华社记者 李嘉

    初中生的体育课可以学跆拳道?在湖南省娄底市的娄底一中,这并不稀奇。

    记者20日在娄底一中观摩了一第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初一(323)班的65名学生在学校的跆拳道馆里学了一节跆拳道,虽然学习的内容很基础,但是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热情高涨。这一节体育课的老师是娄底体校的教练员,而学校的体育老师也在课堂上帮助管理和指导学生。

    在娄底体校负责跆拳道的胡锦辉教练介绍,这就是娄底体校与一中合作创办的“项目进学校,教练进课堂”,这种新型的“体教结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了解这个项目,然后再根据兴趣和身体条件选择是否加入俱乐部,进行长期训练。

    “学生每月有8节体育课,有两节是跆拳道课,由我们体校的专业教练来教。”胡锦辉说,“如果小孩子觉得喜欢这个项目,就可以选择加入跆拳道俱乐部,练得好的再走专业这条路。培养兴趣是普及一个项目的基础。”

    胡锦辉带领的娄底跆拳道队在今年的湖南省运会上夺得了5枚金牌,但很长时间以来选材却是避不过去的难题。

    胡锦辉说:“以前去地方上选材就像拉壮丁一样,看见条件好的孩子就劝说他来练习跆拳道,有的孩子练习后被省队选走,但是一年后又被退了回来,这样耽误了学习也耽误了时间。后来我们转变了思路,学习还是最重要的,在学校里有兴趣就来训练,如果不喜欢这个项目就回去上课,不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自从2008年跆拳道训练馆进入学校、今年又走进课堂,反响非常好,还有别的学校邀请我们去开课。现在我们都不需要下地方去选材了。”

    初一(323)班的班主任朱靖透露,一开始孩子们对跆拳道课有点排斥,但是接触了以后就特别喜欢,都盼着上课。

    紧挨着跆拳道馆的乒乓球馆里也很热闹,娄底一中的学生们每周也有两次机会可以学习打乒乓球。

    娄底体校校长邓俊良说:“我们计划把每个项目都联动一所学校,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要学会这个项目。学生与家长如果喜欢这个项目就参与俱乐部训练,发现优秀的苗子可以进入市体校专业队训练。这样就很好地建立了选材、训练、学习、专业队一条龙的训练机制,解决了学训矛盾等问题。”

    不过,对有的项目来说,走进校园可以,进入体育课就不太现实。

    娄底体校的射击队主教练何凌红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希望能培养一个奥运冠军,第二个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

    何凌红带领的射击队在今年省运会上拿了14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一。不同于跆拳道和乒乓球,射击项目虽然走进了娄底三中的校园,但是由于项目的特殊性不能进入体育课。

    “我们在整个娄底地区选材,学生的学籍就放在教学质量很好的娄底三中。我们作为业余队教练员,是基层的竞技体育工作者,不能只培养运动员的体育技能,还要注重他们的文化和品德教育。”何凌红说,“如果通过练习射击,学生们一样可以读211、985的大学,那以后我们招生就更容易了。”

    胡锦辉同样这么想:“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要进专业队,不是都要去爬金字塔的塔尖。通过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也可以去考大学、上职业学校,或者做教练,这才是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邓俊良介绍,娄底市积极推动“市队校办”的业余训练模式,各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建立运动队。比如娄底一中开办了乒乓球和跆拳道项目,娄底二中开设了篮球项目,娄底三中开设了足球项目,冷水江市六中开设了排球项目,新化一中开设了举重、武术项目。娄底一中、二中、三中和涟源一中都建立了田径队。柔道、摔跤、羽毛球、网球等项目也正在走进校园。

    娄底市体育局局长魏志军表示,体育部门在“体教结合”的实施中,要为教育部门做一些实际、有用的事,“体育部门的运动项目相对比学校要多,可以补充学校现有的体育项目数量;一批教练走进校园,可以弥补体育老师数量的不足;另外,教练很多是从专业队下来的,技能上可以和体育教育相结合”。

    体校当然也从这种新型结合中获益匪浅。建校于上世纪80年代的娄底体校从当初的3个项目发展到现在有9个项目和近30位教练员,在湖南省运会上,娄底市从上届的倒数第一跃至今年的全省第二。另外,由于用心抓运动员队伍建设,努力解决运动员高中毕业后的出路,体校从事业余训练的运动员人数从2010年的100多人提升到现在的426人。

    据新华社湖南娄底11月21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