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测造假源于功利主义绩效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体测造假问题的本质,是对学生体质问题缺乏真正的了解和重视,过分用“一刀切”式的达标测试形式,来评价教育部门的政绩与学校的办学业绩。

    ■刘和平

    找人替考、在跑道或器材上做手脚、编造数据……近日有媒体报道,学生体质测试造假的手段可谓花样翻新,而且这些做法已经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作为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渠道,按照正常思维,体质测试不论是自测还是抽测,都应该保证结果的客观真实,以便采取对应的措施弥补体育锻炼的短板,确保少年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然而,有的地方和学校却千方百计造假,体质测试数据竟然成了“造假重灾区”。

    对于文化课考试,各级各类学校往往要求严格,严肃规范考风考纪,不管是小考还是大考,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舞弊,从来不给学生造假的空间。学校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具有真才实学,为未来的人生奠基。但是,在对待学生体质测试上,学校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仅不反对学生造假,如果有学生请人代测,学校也不会加以制止。在自主检测中,有的学校甚至连测试的形式也不走,干脆让体育教师对照体质测试标准,按照达标比例“拍脑袋”决定。比如,高年级学生体质一律比低年级好,以便体现学生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成绩好的学生体质一律很棒,以便体现全面发展,等等。

    即使碰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抽测,学校也自有应对的办法。比如缩短跑步距离,让学生少跑一段路程;用体质较好的学生替代体质较差的学生参加测试,等等。这样即使上级部门来抽测,学校也很容易蒙混过关。

    学校为何会如此“糊弄”学生体测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校对学生身体素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由于一些学校认识的局限性,一直将视野对准学生的学业成绩,即使要求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也仅限于需要应付测试的项目。在体育教育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学校默认、纵容甚至直接组织造假,以便让学生达到健康标准。这样的造假行为,一不影响兄弟学校,二不影响学生,还可以让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学习文化课程,可谓“一举多得”。很多学校对此心照不宣。

    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对于学校与学生的这类造假行为并非不清楚,甚至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只是没有决心与魄力去改变现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学生的运动习惯很了解,所以近年来每当需要向国家数据库录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不少地方会作出统一部署,即要求学校按照健康体质标准的达标要求进行上报。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会明确要求学校自己“想办法”。

    为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明或暗支持这方面的造假行为呢?关键在于,学生体质达标率是考核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体质整体不达标,就意味着难以争先创优,甚至可能会被考评为不合格。出于维护政绩的需要,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在学生体质监测方面的造假行为,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替学校“出谋划策”。

    笔者认为,学生体测造假问题的本质,是对学生体质问题缺乏真正的了解和重视,过分用“一刀切”式的达标测试形式,来评价教育部门的政绩与学校的办学业绩。学生体测已经成为“造假重灾区”,在笔者看来,这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淡化体育达标测试的功利色彩,尊重学生体质现实,给地方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一定的时间去改变现状。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角山中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