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煎饼”越摊越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刘金松)“过去,柳青苑小学是一所村小,尽管学校建设得很气派,但周边的居民并不认可。大家宁愿舍近求远,也要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老城区学校。现在,这里的小班化教学可好了,好多家长又都把孩子从老城区转回来了,我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家住山东临沂柳青苑社区的学生家长赵静满脸幸福地说。

    在柳青苑小学,仅今年从老城区转到该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60余人,超过招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如今,从老城区转回北城新区就读的学生,在每一所新区学校都不少见。

    这一切都缘于2013年5月临沂市政府实施的“名校进北城”工程,即从临沂老城区遴选办学时间较长、社会知名度较高、“大班额”现象较为严重的9所中小学和3所幼儿园,在北城新区柳青苑小学等16所新建中小学、幼儿园中设立新校区、办分园。“这项工程目的就是烙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煎饼’。”临沂市教育局局长祖旭东说。

    据介绍,为解决北城新区未来10年学龄人口的入学需要,2010年至2012年,该市依据《临沂市城区教育专项规划》,投入15亿元,一次性建成了20所中小学,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这一做法被誉为“北城模式”,实现了教育规模与城市规模同步乃至超前发展,在当时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好经验。

    但这些新学校、幼儿园建成后的发展却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内部配套不足、原有师资力量不强等原因,新学校、幼儿园普遍存在对学生吸引力不强、校舍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与此同时,老城区招生压力依然较大,“择校热”、“大班额”、“入园难”等问题难以解决。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临沂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发展,把推进城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

    继续加大北城新区的教育投入。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投资6.55亿元,完成了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的临沂一中北校区建设任务。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该市新老校区实行一套班子管理,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模式、统一配备师资力量、统一安排课程方案、统一考核标准。按照学校规模和省定标准核定,老城区名校分别从本部学校选派1名副校长及1到2名中层干部加入新学校领导班子,同时教师也按比例到新校区任教。

    该市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均衡调配师资、实施划片就近招生政策等措施,进一步优化配置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让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据统计,名校进北城后,全部16所新学校在去年招生6290人的基础上,今年招生又上了新台阶,共招生7060人。目前,新区项目学校共有在校生18429人,比2012年增加10752人,增长率达58%。

    “‘名校进北城’工程的实施不仅辐射了优质教育资源,缓解了老城区学校的招生压力;更带动了许多家庭在新区居住,实现了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祖旭东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