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观察共绘育人“同心圆”——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0月18日晚8时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在武汉举行。而在距离武汉200多公里的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詹大悲中学九(2)班教室里,班主任田欣欣和56名学生手持国旗,端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近年来,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把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学科教师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延伸思政教育半径,初步形成了“全学科联动、全领域发力、全过程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农村中小学思政课迎来新的“打开方式”。

    全学科联动:从“单兵作战”到“多人共育”

    日前,一场名为“中小学思政优质课擂台赛”的活动在檀林镇楼花小学举行,台上7名思政课教师同台“打擂”,各展所能;台下30多名师生、家长正襟危坐,现场打分。

    在檀林镇,这样的思政课专题活动已常态化,通过常年开展全员赛教、名师送教等活动,一支以名优教师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中坚、教学新秀为后盾的农村思政课教师队伍逐渐成长起来。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班主任和少数学科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檀林镇中心学校校长李向阳说,“思政教育要规范思政课教师配备制度,完善思政课教师考评机制,构建‘大思政+大德育’的新格局,推动思政教育由‘单一学科’向‘全部学科’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全员共育’转变,让每一门学科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场”。

    从这一思路出发,檀林镇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教师素养提升工程,采取培训定期、培养定向、课时定量、评价定标的“四定”举措,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生活全过程,确立了工会、政教、少先队齐抓共管的思政教育体系。

    全领域发力:从“单腿走路”到“多点开花”

    “我的传家宝是太爷爷的遗书。他是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在遗书中他说,‘为了守护祖国母亲美丽的容颜,好男儿当捐躯赴国难’。”

    这是发生在大王中心小学五(3)班主题班会课《说说我的传家宝》上的一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节班会课的地点是在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馆。课上,青年教师杨欢组织学生开展“晒晒老物件,讲讲老故事”活动,让学生触摸或鉴赏一个个带着乡土气息和历史厚重的老器具、老物件,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乡村思政课要扎根乡土。”大王中心小学校长刘建新说,大王中心小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老物件、历史名人等乡土教育资源,把课堂搬到烈士陵园、农家大院,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师生欢迎。

    在李向阳看来,一堂好的思政课出发点在“思”,关键点在“政”,着力点在“课”,落脚点在“人”,思政课要在社会大课堂中拓宽教育领域,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

    全方位育人:从“单色教育”到“多彩舞台”

    10月20日,田桥中心小学四(3)班学生胡矗背着吉他早早来到学校。“‘第二课堂’今天开课,我报的是音乐班。”胡矗一脸兴奋。

    作为蕲春县3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之一,田桥中心小学少年宫暑假开设了音乐、象棋、雕塑等多个兴趣班,配齐了专(兼)职指导教师,培养出了一大批“才艺小明星”和特长生。

    檀林镇坚持“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大胆实施改革和思政教育创新,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檀林镇大力推行“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摒弃“分数论”,最大限度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每年定期组织中小学生书画、作文、乒乓球比赛等活动,集中评选“才艺少年”“美德少年”和“十佳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乌沙畈小学成立了蕲北首个小学生文学社,迄今已有200多篇学生作品在各类报刊发表;詹大悲中学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开办各类兴趣班,学生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被誉为“檀林现象”。一项项有力的举措,为学生成长搭建“多彩舞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展示仅为落实知识目标吗     下一篇:微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