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专栏“三个指向”推行课后延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家长安心上班、学生放学后学有所获已成为横亘在家校关系上的一道壁垒。为解决这一难题,河北省隆尧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小学课后延学服务,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形成了“三个指向”的工作机制。

    指向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许多家长受工作时间限制,不能按时接送孩子回家。有的让老人接送,有的让“小饭桌”看管,有的让校外培训机构补课,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隆尧县各小学按照“公益普惠、学校为主、家长自愿、强化监管”的原则组织课后延学,彻底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公益普惠。各小学免费对有需求的在校学生开展校内课后延学服务,所需经费由财政负担,不收取家长任何费用;所有学生均可参加校内课后延学服务,不限性别,不限基础,人人享受。

    学校为主。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有责任心、有特长的教师分板块开展课后延学服务,既保障了服务质量,又保障了学生安全。

    家长自愿。以《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有关事宜,征求家长的意见,让他们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课后延学,同时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

    强化监管。一项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仅要“落地生根”,还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好政策“开花结果”。我们把课后延学服务纳入中小学校长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有效避免了将校内课后延学变为集体教学或集体补课的行为。

    指向服务内容创新。开展课后延学是学生家长的热切期盼,县教育局合理规划课后时间,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积极提供优质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开发延学课程。挖掘课后延学的育人功能,学生课后可以复习功课,还可以开展书法、美术、阅读、科学小实验等活动,构建延学课程体系。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指导,保障学生“在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

    建立延学制度。推进课后延学需要制度保障。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明确课后延学服务人员责任,强化活动场所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管理,制订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学生课后延学期间的人身安全。同时,定期进行社情民意调查,及时了解家长对工作的知晓情况及满意程度,并有针对地予以调整。

    构建延学模式。探索建立以教师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教师+家长”“教师+志愿者”“教师+退休教师”“教师+文体工作者”四种服务模式,形成了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参与的课后延学服务体系。

    指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课后延学服务的具体时间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家长需求和季节弹性确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除了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可以充分利用延学时间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有的学校以特色活动为突破口,把特色渗透到学生日常活动中。如第二实验小学以足球为特色,以推进普及为出发点,以育人为落脚点,将校园足球文化打造成学生广泛参与的平台;牛家桥小学以武术为特色,学生在课后延学活动中通过练太极和八段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学业和锻炼的双丰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