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班会课一节“告状”班会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学一年级学生在老师眼里是一群萌娃,然而这群萌娃却总能把老师“整”得焦头烂额。

    每到课间我都是忐忑的,这群萌娃总是告状声不断,而那些问题往往都是一些“他碰了我一下”的小事。面对学生的“告状”,处理将会引发更多的“告状”,不处理又好似认可了某些不良行为。这对于一直执教小学中高年级的我来说真是挑战。

    面对窘境,我决定设计一节班会课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班会课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年级是培养学习兴趣和行为习惯的黄金期。受学生理解能力所限,文字类内容较多的班会课不利于一年级学生参与。因此,我在设计班会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所在,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面对学生告状,我设计了“真人秀”表演的活动,还原学生告状现场,让学生谈谈“你们知道,这时候老师心里在想什么吗”?学生会出现“老师在想应该怎么处理”“老师在想怎么那么多人告状”等答案。一年级学生从“真人秀”中感受并思考:哪些事情自己能解决,这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班会课,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欲望。

    其次,班会课的设计要迎合学生的心理期待。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期待,教师要寻找学生的心理期待,从此出发满足学生需求。一年级学生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总是喜欢评价别人而不善于自我评价,这样的心理特点导致他们有与众不同的心理期待。告状的矛盾双方都只愿意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发生的事情,而没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设计班会课时,我基于学生的心理期待,收集汇总学生的告状事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抛出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学生喜欢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他们自己给出的处理方法会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期待,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最终达成共识。

    再次,班会课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集体意愿。每一节班会课都有其需要达成的目标,这体现着班会课的价值。班会课要体现全班学生的集体意愿,形成集体共识,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作用。小学一年级学生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面对“告状”班会课,学生经过前面的探讨,对于出现的各种告状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并达成共识: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报告到班长处,由班长解决,班长不能处理的再交由老师解决。班主任可以在班会课结束前建议学生成立“课间纠纷解决小组”,让学生学会自主解决课间纠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由集体意愿形成的共识,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班会课的价值也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起始年级,学生接触的是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老师,班主任在设计班会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个主角,寻找学生心中的认同感,达成共识,才会更有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北栾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