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改版的《中国教育报》点个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关根志

    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来了,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中国教育报》又一次改版。我是《中国教育报》的热心读者。多年来,以浏览的方式阅读这份报纸。说句感谢的话,虽只是浏览,我也确实从中得到过不少有益的信息。然而,我最期待的还是希望她能有所“改变”。2015年2月28日,我终于等到了她要“改变”的这一天。这天,中国教育报编辑部在改版的《致读者》中开宗明义:“明天,我将梳妆一新,与您相见。”并表示要让读者“感受到改变——我们相视的目光变得更加平等,我们彼此的心灵变得更加契合,我们站立的距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这是何等之好的告白!高度概括了改版的宗旨和目标,而这也正是读者对报纸的期待。

    《中国教育报》兑现承诺,不失众望,3月2日改版后的12个版面让人耳目一新。新就新在新版崇尚深度思维和问题意识,发掘大众最关心的教育新闻点,力求新闻解析的透彻度,去伪存真,拉直问号。请看其头版头条就直呼“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的新闻调查及相关的“争鸣”与“访谈”链接,其透彻度、真实性和“悦读”指数大为提升。再看第6版的《读书周刊》,孙明云的“衰落还是坚持——有关故乡书店的记忆”,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文笔儒雅,生动有趣,其批判性与思想性犀利深邃,加之王洪岳的“纸质经典将阅读引至深处”和冷玉斌的“乙未正月阅读随扎”与之呼应,更使整版主题尤为鲜明,耐看。

    改版后的《高等教育周刊》更是别开生面,其刊首语“重温30年前的告白”,重申要改变文风,努力做到“三贴近”,缩短作者与编辑之间的距离,加强周刊的新闻性,并将延请高校贤人客串主编。还要增加观点交锋的频度,提高评论的锐度。果不其然,《周刊》的头版头条特别报道“‘姚班’十年:一场精英教育秀”和切中时弊的“灭一灭校园‘官气’”及《人文论坛》的葛剑雄客串主编“读书是非常个性化的事”,以富有个性的视角诠释了“读书”与“教育”的主题。

    我虽然只研读了《中国教育报》改版后的头两期,但已看到开局甚好,颇使人兴奋。新春伊始,我为新改版的《中国教育报》点个赞!并期待着享受其即将奉上的“文化周末”“体育健康”“新知”“法治”等更具趣味的新闻美味。祝愿《中国教育报》更好地融入社会,广接地气,多一点鲜活的生机,少一点僵化的刻板;多一些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手笔,少一些模式化、式的“巡礼”“纪实”“走笔”“掠影”等长篇巨制。愿我们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一路同行,读懂、守护和打造教育这盏永远指引未来的灯塔,让她不被蒙尘,永远明亮,光彩照人!

    (作者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