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育人 以文化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蓝天国旗护卫队举行升旗仪式

    新生入学第一课校史教育

    桃花节期间市民参观校史馆

    河北工业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建设工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着力培树“兴工报国”志向,紧紧围绕“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和“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这两条主线,着力实现爱校荣校教育、对外展示交流、文化实践育人及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从形式上做到了“有形、有声、有影”,从效果上做到了“入眼、入脑、入心”。

    兴工报国 明志立身

    2014年9月30日,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河北工大在校史馆英烈厅隆重举行公祭活动。在学校111年的历史中,光荣的革命传统始终伴随。无论是五四运动、“一·二九”爱国运动,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校广大进步师生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中,为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独立富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先后涌现出一批赴汤蹈火、舍身报国的英雄人物。中国早期的工人运动的先驱,被称作“三湘人杰”的黄爱烈士;天津早期地方党的重要领导人,陕西渭华起义五位领导人之一卢绍亭(廉益民烈士);冀东西部地委书记、抗日英雄田野(赵观民)烈士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前不久,国家民政部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我校教授杨十三、斋务课主任洪麟阁位列其中。英烈们“以国家为前程,以天下为己任,有大我而无小我,有民族而无个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不惜以自己的肝胆心血铸成民族之魂,不惜以个人的头颅换取民族的独立,成仁成义,为公为国”的英勇事迹,时刻激励着工大师生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弘扬先烈爱国家、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学习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把先烈们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为建成高水平大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纵观河北工业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始终不离工学,与国同行。清末初创,学校汲汲图“实业富国”之良方;民国时期,学校又担负起“工业救国”之重任,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肩负“科教兴国”之责,跨入新世纪,学校坚持以“创新强国”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鼎力续航。“为学报国”也成为一代代工大人不变的追求。

    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为广大师生开展主题班会、党日团日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其展出内容是广大师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的新鲜素材,在开学季,将校史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激发其自豪感和爱校感,截至目前,已累计安排200多批次近万名新生参观校史馆;同时,积极组织新入职教师50多人次参观校史馆,加快其文化认同的节奏,尽快转换工作角色,让教师们在深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中自我教育、自我升华。

    工学并举 特色育人

    2012年,河北工业大学任丙彦教授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在河北工业大学任教40余年;坚持在产学研道路上奋斗16年,创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单晶硅生产基地之一——晶龙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晶澳太阳能公司。企业规模目前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年产值268亿元,为河北省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强省作出重大贡献。”简短的颁奖词中,几组数字分外亮眼,“穷理践实、为学兴工”的精神也是河北工业大学“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首任总办、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先生提出“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办学主张,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首开“工学并举”工业教育思想之先河;百十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赋予了“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办学与兴工、立校与报国”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为了更好地传承学校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宣传部将校史馆展览内容绘在新校区图书馆工地围墙上,使北辰校区拥有了极具文化特色的“露天校史馆”历史文化长廊,现在已经成为新校区3万余名师生新的爱校教育平台。景观石、实验室门厅、工程训练中心的墙壁,到处都有工学并举的醒目标示,学校将理论、实践、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准并且缺一不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范式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全国和省市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工大学子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勤慎公忠 熔铸精神

    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东院内,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赫然入目,洋红色的砖墙被风雨打磨得有些泛白,条石台阶和方砖廊柱都透着岁月的古朴沧桑,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就坐落在这座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建筑里。

    推开那扇有81年历史的红漆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镶嵌着校徽的“工”字造型石基,后方的校训墙上,魏元光先生亲笔题写的“勤慎公忠”四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

    20世纪30年代,魏元光先生亲书的“勤慎公忠”成为学校的校训。如今,也成为学校的固校之魂。

    勤以治学,学显工兴,方能将实业之霸权紧握在手;

    慎以立身,身担家国,故而常怀忧思之心抱谨而行;

    公以对人,人树百载,培育了好学求新、务实进取的探索勇气;

    忠以处事,事有必至,磨砺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勤慎公忠”塑造了工大人“矢志报国”的优秀品格。他们或血洒疆土,为民族解放和祖国富强英勇斗争,或恃才建业,为祖国繁荣富强殚精竭虑。他们用“勤以治学”得来的学问,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工业发展尽心尽“忠”,“慎”以立身,天下为“公”,无私无畏。

    更多的工大师生默默践行“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他们勤奋探求的足迹遍布燕赵大地,不辍进取的身影活跃在祖国各地。他们中有牵手围场19年、资助贫困学生1000人次的化工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有冰窟勇救落水儿童的周桂川、多年坚持无偿献血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刘勇等。“在我们这样一所工科院校,勤奋好学、慎思慎言有助于更好地钻研学问,公平公正、忠心忠诚才能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正确的地方。”2008年毕业于河北工大的天津卓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坤宇对校训的理解极为深刻,这些年,他秉承“勤慎公忠”,艰苦创业,企业创立仅6年,年销售额就超过6亿元,获得“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的荣誉称号。

    许多校友都把学校的人文精神贯穿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或者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而他们自己成功的经历也为学校历史的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回母校作报告、开讲座,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业历程和成就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 肩负使命

    2014年天津运河桃花旅游节,学校首次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向社会各界开放校史馆、团城等历史文物,并安排了校史展览与丰富多彩的参观展示活动,对市民进行校史文化教育与熏染。

    工大厚重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学校为国育才的无价财富,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学校自建设校史馆以来,坚持对外全天候对外开放,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还多次接待天津市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的来宾、学生家长等。据不完全统计,开馆以来,参观校史馆的观众超过8万人次,接待上级领导、外国友人、兄弟院校同行300多场次,举办学术研讨会近百场,企业单位合作交流100多场,为校友返校、学校编辑刊物、普及校史知识以及各类节日庆典提供校史资料8000余次。同时校史馆与天津市文物档案部门共同建立国宝档案,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历史文物保护工作。2014年天津运河桃花旅游节,学校开放南、北大楼、团城和校史馆,共有三万多市民参观了校史馆,为桃花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文化风景,对学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行了有效宣传。2014年11月17日,结合学校111年以来的中国工业教育发展史,制作“校史文化育人”宣传片,并参加2014年天津市高校校园文化育人项目展示交流会。河北工大的校史故事也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热点。

    2014年6月,省领导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开展校史文化教育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7月,时任天津市领导、我校校友任学锋到校调研指导工作时,特地参观了校史馆,对我校利用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经验和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校史育人夯底蕴,百年工大谱新篇。在未来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加强校史研究,深入发掘校史的独特育人优势,在“专研”、“活用”、“传播”三个方面下功夫.秉承“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坚持“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熔铸工大人身担家国的理想信念,敬业乐群的道德风范,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好学求新的进取精神,永远保持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母校的热爱与忠诚,真正担负起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霍占良 陶 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