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较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全国各区域所占比例

    不同学校类型所占比例

不同性别所占比例

    生源地城乡比例

    不同年级所占比例

    2.调查结果分析图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五维度得分

????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

制图宋伟涛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较高,平均得分83.09分。

    ◎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和学科类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显著。

    ◎大学生在生命责任感和学习责任感上“知行不一”,在学校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上“知行倒挂”。

    ◎用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展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

    ■本报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于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全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状况怎么样?受什么因素影响?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日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进平研究员领衔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成果——《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4)》(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公开发布,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90后”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得分最高

    “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河北省社科基金资助下,今年1至5月,我们从全国东中西部54所高校随机抽取‘90后’大学生,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社会责任认知、认同和行动3个环节和政治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和网络责任感5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自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总体信度系数为0.97,3个环节量表题项各自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92以上,5个维度量表题项各自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1至0.91之间,问卷的总体以及3个环节、5个维度内部的信度处于较高的水平,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得分为83.09分(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上占93.2%,80分以上占70.1%。”魏进平向中国教育报记者介绍。

    据悉,此次调查以课题组自建的网络调查平台为主要载体,主要依托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成立的“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成员单位,适当增加相关高校,覆盖全国东中西部“985”院校、“211”院校、地方骨干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等54所高校(注:军事学样本过少,在学科比较时没有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回收问卷6772份,有效问卷5237份,有效率为77.33%。

    《调查报告》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视为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认同和行动的过程,并根据大学生的需要与外部联系从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和网络责任感5个方面调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82.25分,对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性认识程度)、社会责任认同(84.49分,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赞成程度)和社会责任行动(82.79分,对具体社会责任的践行程度)分别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60分以上占92.42%,社会责任认同60分以上占93.32%,社会责任行动60分以上占92.71%。

    除了大学生学校责任感(78.39分)较低以外,大学生政治责任感(81.95分)、生命责任感(83.80分)、学习责任感(83.32分)、网络责任感(85.94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网络责任感得分最高。

    “以上结论,基本上可以佐证党和国家、社会及学者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定性评价。”魏进平说。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年代早中期出生,成长在网络时代。网络可以说是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伴随品和必需品。”大学生网络责任认知得分为85.1分、认同得分为87.1分、行动得分为85.1分,网络责任认知与网络责任行动“知行一致”。可以认为,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适应度比较好,对网络责任的情感认同高于网络责任认知和行动。其中82.2%的大学生表示能够克制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83.9%的大学生表示不应沉溺于网络游戏,84.9%的大学生比较赞同借助网络反腐等工作。但仍有15%左右的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不高,需要引起注意。

    学校、学科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显著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学术界一般从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考察。

    《调查报告》指出: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和学科类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显著,毕业高中类型和生源地类型影响不显著。具体而言,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83.7分)高于男大学生(82.2分)。高年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于低年级大学生,呈现为四年级强于三年级三年级强于二年级二年级强于一年级的态势。

    “985工程”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高,随后依次是一般本科院校、地方骨干院校、高职院校,“211工程”院校受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低。艺术、农学、文学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强,工学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弱。

    据了解,工科是多数“211工程”院校的优势学科,本次“211工程”院校受测样本除了1所以师范为优势学科的地方“211工程”院校以外,主要来自以工科为优势学科的1所教育部属高校和2所地方院校。 

    “‘985工程’院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分为93.01,地方骨干院校的大学生得分为83.56,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得分为83.87,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为81.88。而‘211工程’院校的大学生得分为78.45,相对最低,这与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分偏低情况相互印证。”魏进平说。“数据显示‘211工程’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低,从学校角度找原因,可能与该类高校建设发展的定位‘上不顶天、下不立地’的有关,也可能与该类学校更多关注学位点建设、科研工作有关。”

    《调查报告》显示,毕业高中类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不显著,仅在网络责任感上毕业于重点高中的大学生高于毕业于普通高中的大学生;而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不显著。

    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担当中存在“行动障碍”

    长期从事青少年责任教育研究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刘世保表示,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权利诉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社会、家庭、学校的帮助及其个人的权利,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缺乏感恩之心和担当精神。

    “大学生的生命责任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要对他人生命负责。大学生在生命责任感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对于他人‘知行不一’现象更为明显。”课题组主研人员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张剑军说。

    据《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认知(85.7分)、认同(84.3分)和行动(81.3分)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生命责任认知大于认同,同时大于行动,明显存在“知行不一”现象。

    其中大学生对珍惜自己的身体(84.8分)、紧急避险(86.2分)的认知符合度,等于或略高于对遵守交通规则的行动符合度(84.8分),“知行不一”现象不太明显。而对于他人,在“见义勇为,还要学会见义智为”(86.2分)的认知符合度,较大幅度高于“参加义务劳动、献血、救灾、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的行动符合度(80.6分)、“看到马路上有老年人跌倒了,会去搀扶起老人,并帮助其联系家人或医院”(78.6分)的行动符合度,“知行不一”现象比较明显。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和成功意义重大。《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责任,但缺少学习目标,尤其在落实学习规划上行动力不强。大学生在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上,特别是在面对他人生命责任、学习目标的落实上存在“知行不一”现象,显示出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担当中存在“行动障碍”。

    谈到原因,魏进平说,一是负面思想的影响。如“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对我有什么好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负面思想造成大学生在担当社会责任时不够坚决、不够彻底。二是来自于大学生“自我保护”或能力不足。如果大学生曾经亲身经历或获知到他人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产生唯恐“好心做好事而不得好报”的思想也就很自然了。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着缺少必要的财力、物力。三是受到大学生外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的不正确的言传身教,高校大学生缺乏担当社会的渠道、载体或平台,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法律救助机制不完善等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