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也。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显于宋世,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季连有名誉,早历清官,时人多之。齐高帝受禅,悉诛宋室,太宰褚-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也。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显于宋世,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季连有名誉,早历清官,时人多之。齐高帝受禅,悉诛宋室,太宰褚渊素善之,固请乃免。
建武中,出为平西萧遥欣长史、南郡太守。时明帝诸子幼弱,内亲则仗遥欣兄弟,外亲则倚后弟刘暄、内弟江祏。遥欣之镇江陵也,意寄甚隆;而遥欣至州,多招宾客,厚自封殖,明帝甚恶之。季连族甥琅邪王会为遥欣谘议参军,美容貌,颇才辩,遥欣遇之甚厚。会多所傲忽,季连憾之,乃密表明帝,称遥欣有异迹。明帝纳焉,乃以遥欣为雍州刺史。明帝心德季连,四年,以为辅国将军、益州刺史,令据遥欣上流。季连父,宋世为益州,贪鄙无政绩,州人犹以义故,善待季连。季连下车,存问故老,抚纳新旧,见父时故吏,皆对之流涕。辟遂宁人龚惬为府主簿。惬,龚颖之孙,累世有学行,故引焉。
天监元年六月,元起至巴西,季连遣其将李奉伯等拒战。兵交互有得失久之奉伯乃败退还成都季连驱略居人闭城固守元起稍进围之。是冬,季连城局参军江希之等谋以城降,不果,季连诛之。蜀中丧乱已二年矣,城中食尽,升米三千,亦无所籴,饿死者相枕。其无亲党者,又杀而食之。季连食粥累月,饥窘无计。二年正月,高祖遣主书赵景悦宣诏降季连,季连肉袒请罪。元起迁季连于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礼。季连谢曰:“早知如此,岂有前日之事。”元起诛李奉伯并诸渠帅,送季连还京师。季连将发,人莫之视,惟龚惬送焉。
初,元起在道,惧事不集,无以为赏,士之至者,辄许以辟命,于是受别驾、治中檄者,将二千人。季连既至,诣阙谢,高祖引见之。季连自东掖门入,数步一稽颡,以至高祖前。高祖笑谓曰:“卿欲慕刘备而曾不及公孙述,其无卧龙之臣乎?”季连复稽颡谢。赦为庶人。四年正月,因出建阳门,为蜀人蔺道恭所杀。季连在蜀,杀道恭父,道恭出亡,至是而报复焉。
(节选自《梁书·卷二十列传》,有删改)
注:①祏shí。②稽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历清官,时人之多:赞赏
B.明帝心季连德:感激
C.季连下车,问故老存:留下
D.季连既至,诣阙谢:谢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宋高祖族弟显于宋世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①其无亲党者,又杀食之②此何异于刺人杀之
C.①季连将发,人莫视②句读不知
D.①无卧龙之臣乎?②皆出于此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兵交互有得失/久之/奉伯乃败/退还成都/季连驱略/居人闭城固守/元起稍进围之
B.兵交/互有得失/久之/奉伯乃败退还成都/季连驱略居人/闭城固守/元起稍进围之
C.兵交互有得失/久之/奉伯乃败/退还成都/季连驱略居人/闭城固守/元起稍进围之
D.兵交/互有得失/久之/奉伯乃败退还成都/季连驱略/居人闭城固守/元起稍进围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齐高帝受禅,悉诛宋室,太宰褚渊素善之,固请乃免。(4分)
译文:                   
(2)会多所傲忽,季连憾之,乃密表明帝,称遥欣有异迹。(4分)
译文:                   
(3)元起迁季连于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礼。(4分)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⑴齐高帝即位,尽杀宋王室(亲属),太宰褚渊向来和刘季连关系很好,坚决请求,(高帝)才赦免了他。(得分点:受禅、素、善、句意各1分)(4分)
⑵王会十分傲慢、轻忽,刘季连对他们感到失望,于是秘密上表明帝,称萧遥欣有不轨之图。(得分点:傲忽、憾、表、句意各1分)(4分)
⑶邓元起将刘季连贬谪到城外,不久又拜访他,很礼貌地对待他。(得分点:迁、造、“待之以礼”倒装、句意各1分)(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存:慰问。
小题2:
试题分析:A.介词,凭借/连词,因为。B连词,表顺承。 C代词,代“季连”/助词,提宾标志。D.表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也。父思考..”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