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实验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

4.通过欣赏相关的文章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等等,讲的都是只有读书广博,才能熟练掌握表达各种事物的语言,作文以及与人交流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年级段的阅读量都有具体的要求,第一学段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完全撒手不管,一是认为既然是课外阅读,就让学生课外阅读去,课上不涉及:二是对学生的阅读不指导,不反馈。这两种做法均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起始年级,学生还小,读什么,怎么读,还不十分明确,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指导。这一课是通过儿歌的形式写四季的,因此可以向学生再推荐一些描写四季的儿歌、短文或名篇片段,通过欣赏,了解到丰富多彩的描写四季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教师经常有意识指导学生拓宽阅读,深入阅读,会使学生逐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突出自主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主式的形成”。自主能力、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良好素质。早在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师的作用“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巧弥深”。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一项提出来,尤其是关于合作意识的培养各个学段都具体作了要求,比如,第一学段“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仅阅读有这样的要求,习作同样也有。鉴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设计中提出“突出自主合作”。

1.自主。所谓自主学习,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明确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是逐步找到自己学习方式的过程,是有独到见解和独特感受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但目前我了解到的教学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慎重考虑自主学习任务的个体差异性,不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不够关注学生自主探求的过程和结果。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自主学习任务的确定,首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为:(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读熟课文,背诵课文。(2)逐步独立认读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描红,仿写,练写。(3)初步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其次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个别安排:(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3)提出阅读疑问。(4)能将语言形式拓展运用等。再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在学生发表意见、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探求的过程和结果。

2.合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的基础是自主,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学生是拿不出心得与别人交流的,听了好的意见也不会豁然开朗,当然合作的效果也不会理想,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但目前的不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合作有余而自主不足。(2)合作的前提是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尤其对于小学起始年级,绝大多数孩子刚进入班级教学的形式中,如何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何友好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这些方面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是我们许多老师重视不够的。(3)合作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有效的。在第一学段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首先要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共同学习交流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乐于合作,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合作的方式要简单易行,这样合作学习才会是有效的。比如识字时,可以开展“我和你比”组与组竞赛活动,比赛前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这样会调动小组内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调动了小组间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课文时,可以开展“我问你答”的挑战活动。比如朗读课文时,可以开展“我帮你读”自由组合读书活动。

四、促进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促进学科整合”。《四季》一课我试图将自然、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点燃学生关心自然和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初步感受儿歌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四季》一课本身就是涉及自然学科知识的文章,借此机会让孩子多了解一些自然知识,读读关于气象、动植物等一些自然学科的书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然学科知识方面的语言。对生活的感受、对环境的观察、对美的理解,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音乐是用声音和旋律来表现的,图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的,文学则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但它们同时又是相通的,文学是无声的音乐,无色无形的图画,它靠的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再造想象来感受生活、感受美。那么学生阅读后进行绘画、吟唱,到生活中观察、寻找,可以进一步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体操作是:

1.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关于四季风景的视频资料,揭示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2.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查阅自然学科方面的书籍解决问题。

3.安排画一画“你喜欢的季节”,欣赏赞美四季的歌曲,深入体验儿歌美好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

4.组织“美丽的四季”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