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好儿子吗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

但这两个妈妈都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欣慰与自豪);意外的是第三个儿子虽然能为自己的妈妈提水分担家务),但他的妈妈却总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由此而感到失落。

 

  我们不是早就倡导“多一把尺子就多一种人才”吗衡量儿子好不好并不是仅仅只有能否帮妈妈提水分担家务这个唯一的标准。只要儿子的表现能够让做妈妈的满意这样的儿子就一定是这位妈妈的好儿子。因为儿子是相对于妈妈而言儿子的好坏也是妈妈个人对自己儿子的评价。再者老爷爷说“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是相对于体贴、孝敬而言而学生认为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也是好儿子则是相对于能力、特长而言。第一、二个妈妈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与自豪不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吗所以当学生提出第一个和第二个儿子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的时候教师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内心体验。因为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文本价值并不矛盾是兼容的处理好了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价值的深层体悟丰富学生对于好儿子这一概念的认知内涵。

 

  通常而言在文本价值与独特体验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颇具代表性的情况一是相互矛盾即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相互冲突难以调和。譬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的时候如果有同学认为狐狸很机灵能够随机应变就与课文所固有的文本价值──批评乌鸦油腔滑调、不劳而获的恶习产生了矛盾。二是相互兼容。即文本价值是核心的独特体验是边缘的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譬如《三个儿子》的教学案例就是如此。面对上述两种情况老师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做法都是无视生命的存在语文课程精神相背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辩证地把握文本价值与独特体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