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教学实录二——《詹天佑》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生:我读到慈禧太后不愿意为铁路化一分钱觉得很寒心,也替詹天佑担忧。
  生:我为哪些乘人之危的帝国主义者感到羞耻。
  师:大家都谈得很好,了解到了这些,你再来读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来,自己读读,读出心中的感受。
  屏幕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来,孩子,谁来读读这句话。当资金短缺,铁路修筑被迫中断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
  生1读。
  师:当帝国主义打扮成猎人的模样,看中国人出洋相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
  生2读。
  师:当皇亲国戚来阻挠的时候,他总是想,一起读——
  生齐读。
  师:当亲友牺牲、离去,当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总是想——
  生齐读。
  师:好,孩子们,继续交流。詹天佑主持修筑铁路过程中还有那些细节让你有很深的感触?
  生:“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从这个细节,我感到他非常的尽职尽则。按说他是总工程师,他可以指导别人去做,他可以在家。但是,他却不离开工地,跟同事一起干。
  师:特别欣赏你能联系生活来谈体会。还有其它让你感触很深的细节吗?
  生: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从这句话我感受到詹天佑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力求精密,不让模糊的词语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师:请同学们特别注意“经常勉励”,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詹天佑会这样勉励他的工程人员?
  生:我知道一个事例。有一次,他们上山去勘测线路。风沙特别大,所以,他的学徒就马马虎虎记了几个数字就走了。后来,詹天佑又上去,重新勘测之后再回到他们的住处之后,就告诉他们,你们这些测的,如果是测错了,就……
  师:他还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
  生:詹天佑在检查线路的时候,发现线路有些问题,会去勉励他的工作人员。生读句。
  师:詹天佑就是经常这样勉励他的工程人员的,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多么严谨呀!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交流”便成了一个将学生边读边思的“暗箱”操作转化为合作共享的“白箱”呈现的重要环节。“交流好,才是真的好”,已成为教师修炼教学艺术的共同追求。研读这段“实录”,我们看到了教师或正面激励,或侧面拓深,或补充实证,或顺势转移,或梳理小结……那有声有色的引领交流的功力,使课堂交流既是个体探究成果的展示,又是群体合作使探究不断拓深的延续。这是极具现场感的随机生成的教学智慧。]
  师:孩子们,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詹天佑的言行、想法,还要特别关注三个工程,因为三个工程相比于整个京张铁路这个大工程,也是细节。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他修筑的工程遇到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很难开凿,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
  师:(提示)他就想出了……
  生:他就想出了“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缩短了很大的工期。
  师:缩短了工期。到底是怎么样开凿隧道的呢?孩子们,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居庸关图片和字幕)
  这是哪一条岭?
  生齐读: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师:怎么开凿呢?大家看。(课件演示)(两端凿进法)
  师:(屏幕出示:八达岭图片和字幕)这是哪一条岭?
  一起读: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八达岭——中部凿井法)
  生齐读。
  师:它是怎么凿呢?请同学看(课件演示),先打两口直井:一口、两口。然后分别向两头开凿:一个工作面、两个工作面,三个、四个、五个、六个。这样开工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可以缩短工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有六个工作面,两边可以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间可以同时向两边开凿。
  师:既然工作面多,可以节省时间,为什么不多打几口直井,可以打十口、二十口,多打不是更省事吗?
  生:是因为多打直井也要工作的时间,打得太多还不如用这些时间一个工作面去挖隧道。
  师:是啊,多打直井要时间,那干脆不打好不好?
  生:不好。
  师:詹天佑前前后后设计了好几套方案,最终才定下这一套方案。他的计算是多么的——
  生:精密。
  师:他的思考是多么的——
  生:周密。
  师:他能根据不同的山采取不同的凿井办法,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生:詹天佑很聪明!
  生:詹天佑很智慧!
  师:“聪明”和“智慧”用哪个词语更正确?(生:智慧)是呀,不是一般的聪明,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大智慧啊!
  师:好,咱们再来关注另一个细节,关于“人”字形线路。谁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指名生读:詹天佑顺着山势,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师:列车究竟怎样过山呢?明白吗?请同学自己研究研究。
  (师请一学生朗读相关句子,一学生上台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线路图上演示行车轨迹)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设计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人想出来过,这叫什么?
  生:独一无二!
  生:创新!
  生:创举!
  师:对,是创举!一般的小聪明,想得出这样的创举吗?这需要大智慧呀!孩子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用图示解读詹天佑为缩短工期的两种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原理,无疑有助读功能,因而被普遍采用。但是读图的轻松有时会损害学生解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要不要以图示代读,何时以图示代读,是教师的智慧选择,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便是一种准则,“愤”、“悱”才是机不可失之时。]
  三.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抓住一些细节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但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让我们深有感触的细节,不仅仅是这一些呀!孩子们,如果我们对当时的情况了解得更加真切的话,一定会更加地佩服詹天佑。请同学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的2-3两段。默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回想詹天佑修筑铁路的一些细节,想一想,这两段话当中哪一些句子,让你的心不平静了?请你把它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不平静了?
  生默读2-3自然段。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读着这一段文字,心情一定是非常沉重的,一定是很不平静的。来,说说哪些句子让你的心不平静了?
  生:“帝国主义者却认为是一个笑话……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师:这句话为什么让我们不平静呢?你能说吗?
  生:外国人正在嘲笑我们。
  师:你听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他似乎嘲笑我们什么?
  生:嘲笑我们中国人的落后。
  生:嘲笑我们清朝政府的腐败。
  生:嘲笑我们中国人才的贫乏。
  师:是的,当时我们是落后,政府是腐败,人才是贫乏,落后挨打啊,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
  师:来,继续说,哪一句话,让你心不平静了?
  生:“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我知道,那时候非常得激烈,他们都想得到中国的北部,他们都用尽任何办法不让我国得到修筑权。
  师:他们在阻挠我们。他们仅仅在阻挠我们吗?还有一些句子,也说明了他们当时的一些做法,你找到了吗?
  生:“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没法动工……”
  师:对不起,老师想打断一下。“这样一要挟”是怎样地“要挟”?
  [从学生的交流中抓住一个词往深处开掘,是本案教学富有个性的引领艺术。此处是抓“要挟”说事,前面还有抓“经常勉励”、“遇到困难“等的反诘。这些都是学生提到,但是阐发不透的“穴位”,教师在这里点“穴”,既有“顺学而导”的本色天然,又有“曲径通幽”的艺术匠心,自是可圈可点。]
  生: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把清朝政府给打跨了,彻底的跨掉了。最后就只能让他们其中的一个国家来修筑京张铁路。
  师:尽管你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了“要挟”,但是,还没有把他们怎样要挟讲清楚。你把眼睛往上看,这句话的上面,注意“他们最后提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