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天空中那飞也飞不高的风筝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引领者:遂昌二中 周海红班级:二中七(4) 11月16日 预习时间30分钟

  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我这样浅薄的人要读懂读透本来就是一个堡垒。趁着唐老师的风筝热潮,我也凑了凑热闹。原先,心中也有一幅上好《风筝》的蓝图,但因为这样那种的什么理由和原因,那天也就这么去上了。上完之后,我的心犹如那灰色天空中,飞也飞不高的风筝,飞不起来,只是堕着,沉重着。其实每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心情都是沉重的,甚至也想学一学,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不知道便无悲哀,不去读便无另样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时代,鲁迅先生的思想。鲁迅先生的风筝毕竟离我们的学生有些久远,而“灰色天空”中的风筝总比不上如今“晴朗天空”中飞得高高的风筝可爱!下一次上这课,我想我会尝试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或从亲情的角度去上这一课,让那风筝飞起来!带上快乐因子飞起来!

  感谢唐老师的帮助!感谢唐老师给我的《风筝》做的听课笔记!

  一、课引:唤醒同学们关于风筝的体验。

  1、师:同学们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1:希望自己的风筝飞得高,飞得越高越好,最好比别人都高。

  生2:放高了才高兴。

  生3:放不高就不高兴。

  师:是啊,放风筝的时候好像心也和风筝一起飞翔呢。

  2、家长对你们放风筝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1:支持我放。做完作业,放松一下心情。

  生2:帮我放。

  生3:我爸妈也像小孩子一样和我一起放。

  生4:我爸和我一起放风筝,而且我们放的风筝不是买的,而是我爸做的。

  师:我也放过风筝。我们中国有这么一个传统的说法,是说在春天里放风筝可以放掉一年的晦气。心情也和风筝一样放飞了。爸爸妈妈和你们一起放风筝,很幸福。

  二、初步感受课文

  3、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有什么感觉?

  生1:对鲁迅先生很失望,他怎么不喜欢风筝,也从没放过风筝。

  生2:鲁迅先生很固执。

  师:他怎么固执?

  生2:因为他有意的破坏了弟弟的风筝。

  生3:鲁迅先生思想不对,他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

  4、师:是不是一直这么认为的,后来他又是怎么看的?

  生1:知错想改了。

  师:他怎么想到了改?

  生1:他看到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5、师:知错就改,怎么改?

  生1:他想了一个办法,送小兄弟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可是不行。他们都是有胡子了(都老了)。他又想了一个办法,求请弟弟宽恕,可是弟弟说不记得了。

  6、师:这时候鲁迅先生的心情怎样?

  生1:沉重,悲哀

  师:他想改,但没有机会了,他的心也就一直沉重着。

  生2:鲁迅先生好像是事后诸葛亮,先是不给玩的,看了书后知道了原来是这样。(“事后诸亮”这个词语怎么用要及时给学生矫正一下)

  师:但他是有悔改之意的,比不知悔改要好吧。

  生3:这是鲁迅先生自我反省的文章。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鲁迅先生的自我反省?

  生4:鲁迅先生在北京异地的空中看到远处的一二风筝浮动,便觉得惊异和悲哀。

  师:看来这篇课文我们同学自己已经能读懂好多了。下面打开课文,我们起来好好研读一下。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课文

  7、师:这篇课文在朗读的时候感情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1:沉重

  生2:高兴

  师:是吗?应该用怎么的基调呢?

  生齐:应该是沉重,悲哀的。

  生齐读后师正音“倘”

  8、师: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觉得满意吗?

  生齐:不太满意

  师:请把文中你认为能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1:“我不幸偶而看了……”

  师:“不幸”怎么理解?

  生2:看了书之后知道自己错了,于是心灵受到了惩罚,所以说“不幸”。

  师:他受到了良心的遣责,受到了惩罚。

  师:(示范读这个句子)速度慢一点,“不幸”两个字重一点。

  生齐读(效果较好)

  9、师:这一刻,他知道自己错了,想起了以前的往事,那精神虐杀的一幕,是怎么样的?

  生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

  师:怎么读?

  生2:(朗读上面的句子)

  师:(作者做这一连串的动作时是很愤怒的,我们要读出来。还要强调这三个动词以突出其粗暴、无礼。)

  生齐读

  10、师:想像一下你是鲁迅先生,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1:高兴,爽

  师:他这个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生1:发泄

  师:干嘛要发泄?

  生3:因为弟弟骗了他,他感到很愤怒。

  11、师:如果你是小兄弟你会怎么样?(这样问容易让学生离开文本泛说,而这泛说对理解文本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削弱对文本的理解)

  生4:我会很生气。

  生5:做个二三十个风筝气死他。

  生6:如果我是小兄弟我只能是逆来顺受的。

  师: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他也只能这样。

  12、师:文中的小兄弟怎么样?

  生1:“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师:感受一下哥哥推门进来,我的恐惧。

  (生表演)

  师:有没有冲上去……

  生2:没有。他很绝望。

  师:他绝望什么?

  生2:绝望于哥哥的粗暴。

  生3:绝望于哥哥……

  生4……

  师:绝望的结果是再也不可能有下次了,在哥哥的暴怒之下,心中的梦想破灭了。

  13、师:中年以后我知道自己错了,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1:想送他风筝。

  师:送成了吗?

  生1:没有,又想了一个办法。讨他宽恕。

  师:是啊,我是真心改过的,第二个办法有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去实现呢?

  生1:小兄弟说不记得了……

  生2:他肯定是忘了。

  生3:他故意说忘了,他原谅了哥哥。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兄弟间的亲情。手足情让他宽容了哥哥。

  生4:那“惊异地笑”也有可能是奸笑,其实他记得的。(也是一种无言的报复)。

  生5:也是一种苦笑吧。(梦破了都多年了,还提他干什么)

  14、师:这个结局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是好还是坏?

  生1:坏。他才会在北京的空中看到浮动的风筝顿感惊异和悲哀。

  师:是啊,他觉得无法补过了,便只得一直沉重着。

  第二课时

  1、师:风筝的故事是哥哥和弟弟的故事,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故事,它发生在鲁迅生活的年代,写于1925年。回顾上节课,总结哥哥和弟弟的性格特点。

  生:哥哥:粗暴严厉专制知错就改会自我反省

  弟弟:聪明胆小听话麻木

  2、师:因为这样的一对兄弟而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原因就是两人的身份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弟弟,封建社会的封建秩序是不可违抗的啊,兄权对于弟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试想一下,当时社会中,其他兄弟的情况一般是怎样的?

  生:也是兄权在上。

  师:父子呢?

  生:父权在上。

  师:夫妻呢?

  生:夫权在上。

  师:族长和村民呢?地主和农民呢?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呢?上层和下层呢?

  生齐:族长在上地主在上统治者在上上层在上

  3、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

  生:黑暗逼迫欺压服从忍受被统治被欺压

  师:在黑暗、逼迫、欺压的社会状况下,服从着、忍受着、压迫着,已然让人悲哀、沉重,但文中这个弟弟形象对服从、忍受、被虐杀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4、师:那么,你们此时此刻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