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中“夫婿”之我见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是我国古代最优秀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诗歌采用喜剧的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和塑造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诗歌的第一部分着重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创作者独具匠心,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罗敷的美丽,主要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们见了罗敷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长老们见了海伦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的第二部分主要写罗敷与“使君”的问答。罗敷断然拒绝“使君”仗着权势强要与她一起坐车回去的要求。

  诗歌的第三部分描写罗敷向“使君”盛夸自己的“夫婿”。说他打扮豪华,官居要职,相貌英俊,并且风度翩翩。

  以上三部分的主体内容,人们大多没有什么争议,看法基本相一致,所以我只作简单的分析,这里着重对第三部分的“夫婿”发表一点我的看法,就教于方家。

  我们先看诗中罗敷对夫婿的夸耀:“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传统的分析都认为这里的“夫婿”是实指,也就是说夫婿就是罗敷的丈夫,但我却不以为然。根据诗的内容、背景和浪漫的表现方法来看,我认为“夫婿”应是虚指或借代,最少不是实指罗敷的丈夫,这里的“夫婿”应该是指罗敷自己养的蚕儿。这是诗歌的创作者采用了浪漫的表现手法,为罗敷拒绝“使君”的要求而假借的托词,它不仅表现了罗敷的美丽坚贞,更表现了罗敷的机智勇敢。面对强大的骚扰者,罗敷灵活善变,从容地击败对手,更能增强诗歌的喜剧效果,从而达到创作者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诗歌本身看。“东方千余骑,”这里的“东方”与上文的“东南隅”都是虚指,“千余骑”泛指许多蚕儿。“夫婿居上头。”我的丈夫就在那里。“白马”的“白”和“青丝”的“青”、“黄金”的“黄”,是指蚕儿、桑叶、蚕具的颜色。“腰中鹿卢剑”是指蚕腹中的蚕丝。“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几句,更符合蚕的生长规律。古代的蚕生长周期较长,需要四十多天(现在的蚕只要二十天左右)。过去的蚕农们有这样一句农谚:“蚕,蚕,四十八天变大钱”,就是说蚕从孵化到下茧需要四十多天。蚕从卵到结茧,需要三次蜕皮,也叫“入眠”,第一次入眠是幼虫成长到十三至十五天的时候,第二次入眠是成长到二十天左右,第三次入眠是成长到三十天左右,四十天左右开始结茧,完成了蚕的一生的使命。“府小吏”、“朝大夫”、“侍中郎”是指蚕儿有小到大,逐渐长成成蚕,“专城居”是指蚕儿已经结茧。“洁白皙”、“颇有须”是指蚕茧的颜色和形状。“盈盈”和“冉冉”是指蚕儿走路的形态。“公府”、“府中”是行走的范围,“府”即指蚕茧。诗作者在这里采用借喻的浪漫表现手法,用蚕的一生来描绘“夫婿”的可爱。既为罗敷拒绝使君找到了借口,又可以此打下使君嚣张的气焰。从而突出的表现了罗敷的聪敏才干、灵活善变以及不畏权贵。

  第二,从秦罗敷的生活环境看。罗敷本为一农家采桑女,干的是粗重活儿,可以想象生活并不富有,但是为了生活计,不得不抛头露面,辛勤劳作,采桑喂蚕。试想她若有一个“专城居”的丈夫,她还会如此辛劳吗?

  第三,从秦罗敷和“夫婿”的年龄看。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夫婿”最少也有四十多岁了,年龄悬殊过大。如果年龄悬殊二十多岁还能说的过去的话,那么,既是夫婿,想必已结过婚,现在的罗敷已是“专城居”的官太太,不说她也随夫婿“专城居,”最起码在生活上有了保障,即便不太富有,至少也不需要她这位官太太出来采桑了。

  第四,从当时的社会等级看,作为采桑女的秦罗敷也不可能有一位专城居的丈夫。早在秦汉时期,封建等级制度就已确立,罗敷作为一介平民,社会地位低下,与“专城居”的夫婿门不当,户不对。退一步说,就算“专城居”不嫌罗敷贫贱,那么罗敷作为一个官太太,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不一定都要足不出户、养尊处优,但是最少也不可能跑到“城南隅”去采桑。

  第五,从先秦文学看,也不乏类似的先例。《诗经》中的“硕鼠”、“窈窕淑女”,《逍遥游》中的“鲲鹏”,最典型的莫过于《离骚》中的“美人”等。他们或是形象的比喻,或是匠心的借代,等等。都是虚指,作者借此表达难以直言的胸臆,以收到更佳的表现效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夫婿”应该是蚕儿的化身,而不应该是罗敷的夫婿。之所以人们把“夫婿”理解为罗敷的丈夫,一方面是由于字面的原因,此乃有望文生义之嫌;另一方面是由于诗题的原因,《陌上桑》的母题渊源甚远,古代北方盛产桑叶,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之际,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便是对其情景的生动描绘,由于采桑之处女子很多,所以,其地也往往成为男女恋爱的场所,《诗经》中所咏的“桑间濮上”之地,便是如此。故而人们认为《陌上桑》描绘的是一浪漫的爱情故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只是一人之见,难免牵强之嫌,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