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畔的坚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墨脱县背崩乡小学开设国防教育课,组织师生走进军营体验。(资料图片) 希夏邦马峰风光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墨脱校园师生情深 雪域颂歌 雪域高原国旗飘 来自喜马拉雅的祈盼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

    

    关于老师这个职业,世上有许多说法。

    有人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也有人说,“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对于在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小学——这所祖国西南边境学校执教的34位老师来说,老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一种责任。因为,有老师的地方就有书声,有书声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国旗,有国旗的地方,就是中国。

    这是西藏2442所学校中普通的一所。这所学校的老师也总说,自己是最普通平凡的。因为即便在最全的中国地图上,人们也很难注意到这个西南偏南方向不起眼的地方,一个叫“背崩”的地方。

    这里,距县城墨脱28公里,距自治区首府拉萨753公里,距北京天安门3382公里。

    

    要读懂这里的老师,首先得读懂这里的路。

    墨脱本没有路。这片藏语意为“莲花”的土地,隐秘绽放于青藏高原东南角。三面环绕的喜马拉雅山与依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让它成为与世隔绝的“雪域孤岛”。

    从1961年10月勘察线路开始,到2013年10月正式通车,整整52年,墨脱成为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

    2016年暑假,刚从拉萨师专毕业的熊丹丹,背着旅行包、提着行李箱来到背崩乡小学校门时,已经没了丝毫力气。

    翻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通过排龙天险和通麦天险,再过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穿过嘎隆拉隧道,熊丹丹在雪山密林深处一路颠簸。因公路沿雅鲁藏布江而建,很多路段一侧靠着山体,一侧挨着悬崖,最窄处,探出头去,就会看到被轮胎碾压的碎石,不断向悬崖河谷滚落。

    从北京到上海1300多公里,乘高铁最快只需4小时28分。从拉萨到背崩乡753公里,熊丹丹倒了4次车,坐了整整4天,从不晕车的她“晕得胆汁都出来了,比第一次经历高原反应还难受得多”。

    地处亚热带的墨脱,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春夏阴雨连绵,冬天又是漫天大雪,泥石流、塌方、雪崩等自然灾害是这里的常客,墨脱的公路一年四季处于随时断掉的状态。

    “来到墨脱,以往在拉萨生活的经验就不管用了,这里的一切都会打破你对西藏惯有的认识。”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熊丹丹。

    对于墨脱的“经验”,本地人背崩乡小学副校长白玛措姆,比熊丹丹丰富许多。

    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为了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二年级的她不得不和伙伴们步行到林芝八一镇求学,与家人分别时,小伙伴们哭成一团。

    他们带着柴刀干粮、背着书包被褥,从海拔1100米的县城出发,花几天几夜,穿越亚热带雨林,再翻过45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待到双脚磨满血泡、血泡破了结成茧,待到蚂蟥在身体上留下几十处伤口、伤口凝成了疤,也就走出了墨脱。

    很多学生再次回家,已是数年之后。

    “让孩子们不再吃我们当年的苦”,这便是白玛措姆和老师们在这里执教的最朴素原因。

    

    背崩,地处雅鲁藏布江岸,海拔只有700米左右,但四周高山雪峰林立。特殊的环境使这里雨水丰沛,云雾腾腾,就连散落在坡地上的门巴族木楼,也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宛若仙境。

    站在背崩乡小学校园,目光向西南,有一座钢索大桥——解放大桥。这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后,在中国境内流经的最后一座桥梁。

    目前,中国已与14个陆上邻国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约90%的边界已经划定,尚有约10%的边界还在商谈中。这所边境学校,便紧挨着这10%的边界。

    国家主权,主题宏大而深刻。

    在背崩乡小学,34位老师和202名门巴族学生,用读书声守护着祖国每一寸疆土,向世界宣示我们的主权。

    来到这里,熊丹丹的第一课是了解学校的文化主题:读书做人,保家卫国。

    “没有人要求我们一所小学‘保家卫国’,但我们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白玛措姆语气坚定。

    升旗、上课,这些在其他学校最普通的事,在背崩乡小学则意味着守护每一寸国土,守护自己的祖国。

    每周一清晨,山间云雾还未散去,是学校的庄严时刻。伴随嘹亮的国歌声,带着红领巾的学生向鲜艳的五星红旗敬礼,全体老师和未入队的学生向国旗行注目礼。在白玛措姆看来,这样凡常的举动,饱含师生“保家卫国”的强烈情感

    学校每班每周有两节国防教育课。这门课没有专门教材,老师是32岁的士官曹世学,来自学校不远处的边防模范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得知背崩乡小学缺老师,边防模范营官兵主动到学校义务支教,前后几十位“兵老师”,一年接着一年、一棒接着一棒,一直传递到曹世学。

    “一年级学生,教他们认识国旗;二年级学生,教他们认识中国地图,了解国土的概念;三年级学生,教他们了解麦克马洪线,了解八大英模事迹……”对国防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曹世学很熟稔。

    一周12节课,曹世学每天训练结束都会来到学校,身着橄榄绿的他,在校园格外显眼。曹世学说,自己最开心的就是看着孩子们围在中国地图前,指出首都北京,指出自己的家乡。

    距学校几百米处,有一座烈士墓园,长眠着为祖国献身的边防战士。在这国家无战事但边关有牺牲的年代,30名边防战士牺牲于此。他们的敌人是洪水、塌方,是毒蛇、蚂蟥。每年清明,学校师生都要去祭扫这群最可爱的人。

    “在背崩,士兵与老师的责任一样——都是为了保卫祖国,让祖国的下一代过得更好。”曹世学说。

    

    军人意味着牺牲,牺牲青春甚至生命。在背崩,老师又何尝不是。

    时间回溯到2006年9月2日,清晨。背崩乡小学下设的西让村教学点教师桑杰顿珠,护送7名小学生和几名家长到背崩乡小学报到。

    一行人走出西让村一里多远,到了塌方频发路段。

    这里道路泥泞湿滑,最窄处只有30厘米。一边长满杂草藤条的峭壁上,不时有碎土石簌簌落下,一边是被灌木野草覆盖的深谷,一不小心就会滚落山崖。

    这样崎岖的山路,15个人通过这100多米长的危险地段,至少要半个小时。桑杰顿珠毅然决定:“你们抓紧时间先走,我在后面给你们看着,一有危险,我就喊你们。”

    看着学生和家长一个个安全通过了危险路段,桑杰顿珠刚松了一口气,就在这时,一声巨响,他头顶的山体塌方,泥石流滚滚而下,来不及躲避的桑杰顿珠,刹那被泥石流吞没……

    家长们呼喊着,孩子们痛哭着……大人、孩子不顾一切地刨挖着石块、泥浆……

    当村民把血肉模糊的桑杰顿珠从泥石浆里挖出来时,奄奄一息的他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学生——怎么样——了?”

    “年轻,只有28岁,还没有结婚。”背崩乡小学副校长多杰仁青如此回忆这位同事。

    泥石流在背崩并不稀奇。“走着走着,碗大的、锅大的石头就掉下来了。这时不能乱跑,最好站在原地,看着石头往哪个方向掉。”多杰仁青声音渐渐低沉,“但这次来不及了。”

    顿了一会儿,他补充说:“桑杰顿珠,是位好老师。”

    语气郑重。

    后来,桑杰顿珠被追授为西藏自治区模范教师,他生前唯一的照片一直挂在学校德育室墙上。人们将他葬在背崩的土地上,让他可以永远眺望自己的学校和学生。

    这个世界需要英雄,也需要更多的普通人。

    和桑杰顿珠一样,13年前小央珍初中毕业后,来到波东村教学点做代课老师。那时,她青春活泼,喜欢跳门巴族锅庄。波东村教学点一师一校,小央珍是老师也是保育员。两间木头房子,一间上课,另一间是她的宿舍。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