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 创新“五育”融合课程实施评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即课程,课程即土壤。”这是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姜波校长常说的一句话。

    高峰学校地处深圳市龙华中心区,发源于1923年,如今已是一所拥有3400余名学生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这片土壤上的“深耕”者,姜波校长因地制宜、知行并进,带领全体教职工,在技术赋能下探索创新“五育”融合课程实践模式,让一所百年老校获得数字化新生,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的长效发展。

“五育智慧中心”

联动融合机制

    “五育”的融合难点在于,如何将新时代“五育”融合的顶层设计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校本化实施。高峰学校围绕“五育”建设了德育发展中心、艺体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五个一级管理智慧中心。前三个中心分管“德”与“劳”、“美”与“体”、“智”,后两个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五个中心联通互动,构建“五育”融合共同体。

    1.智慧“一育+”,突破“五育”融合单一化

    “一育+”在智慧平台、智慧课堂上的实施是“五育”融合行动逻辑的起点。通过对其中“一育”的重新阐释,赋予新的多元意义。比如,德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学段家庭系列化劳动教育,其中三年级的“我为家人煮一顿饭”,需要学生前期做调研,并亲自去市场挑选大米,充分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又如,美育课程要求学生使用轻型黏土制作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地标建筑,与德育、智育深度结合。学生将参与过程的图片、视频、成果上传到智慧平台,便会形成个人部分电子成长档案。

    “智育+”即通过教研组学科教学将“五育”融合日常化。教师将大单元主题立足核心素养点,通过数字教案、智慧课堂、智能交互,化解“五育”碎片化的状况。    

    2.智慧“项目式”,突破“五育”融合表浅化

    三年来,学校全员进行了项目式学习培训,着力在“五育”融合方面立足真实问题、创设真实情境、落脚实践和解决问题。如集气象数据采集、无土栽培、天文于一体的“屋顶花园”综合园设计,“我们的图书馆”智能化设计,“家庭节能减排方案”低碳设计等。从寒假到春季,学生参与了“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小小美食家”“神秘的母亲节礼物”等主题式项目学习活动,并通过智慧平台进行劳动打卡、活动成果展示、反思互评。

    教师以项目组为单位,协助学生具身实践,通过深度耦合、动态协作,增强了“五育”融合的有效性、多元性、功能性、实践性。

    3.智慧“资源池”,突破“五育”融合狭窄化

    学校充分调动资源,为教师搭建“教学资源—专业提升—家社合作”“三位一体”的智慧资源池。通过全校共享的网盘,每年完善和更新门类齐全的数字书籍、学科教学资源、专业发展的讲座数字资源等,供教师调用,丰富对“五育”融合的认识。

    “五育智慧中心”采取智慧联动,实现智慧共创、智慧实施、智慧验收、智慧家校社、智慧资源池建设,将“五育”融合深植于育人组织、育人行动、育人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五育素养评价”

把脉融合品质

    “五育”融合的另一个难点则是评价。高峰学校建设以“五育素养指标”为底层数字逻辑的智慧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综合素质评价,并精准画像。

    1.“五育”分项指标,打破学科主导范式

    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横纵关联”,既有探索学生一至九年级全学段学习过程的“纵向指标”,也有聚焦“五育”要素的“横向指标”,其分别下沉到“爱国守法、文明礼仪、爱好劳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写作技能”“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15个指标,分设45个核心素养点。如果学生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作品、技法、理念上的创新,就能获得相应的素养点数。

    2.“五育”融合指标,打破“五育”割裂局面

    “五育融合指标”是对“五育分项指标”的补充和完善,是以“五育”融合为整体评价单位。在融合指标里,学校坚持“培养当代君子、时代新人”的育人方向,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PISA全球素养框架》,确定了国际理解素养、社会情感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工程思维素养等指标。由此,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便搭建起来。

    3.“五育”指标实践,打破终结评价格局

    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评价系统中布置创新的“五育”融合、多任务、分层化实践任务,同时公布评价量表,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设置相关的素养点得分明细,以此在活动过程和结果中进行数据采集。

    学生在自己的端口参与课程,其表现数据发送至后台,形成独特的时间轴。过程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等记录,通过“一键分享至班级作品圈”功能,又能实现同伴互评互助和家长全景评价。

“五育数字画像”

构筑发展生态

    1.数字画像,蓄力学生生命成长

    大数据对学生表现进行过程性、系统性、个性化的素养成长记录,对各方评价进行赋分,形成“五育”数字模型,实现高峰学子全方位动态精准画像。采集与分析学生的五素养成长、素养值占比、素养达成图,以雷达图式、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学生的“五育”知行特征、知行潜能、内在倾向,甚至未来可能的职业方向都一目了然,为高峰学子的生命“拔节”积蓄了力量。

    2.数字分析,助力教师教育科研

    教师通过数据反馈,优化教学过程和提升质量。同时,学校开拓创新,启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特色项目建设,为教师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布置、优化助力。教师将学科校本项目、实践作业融入到项目式学习中,借助平台系统,通过行动研究方法,分析大数据赋能的“五育”融合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路径。教师的教育科研画像也逐渐清晰。

    3.数字治校,创生学校变革契机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峰学校的一系列数字化探索实践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从识记式、掌握式走向探究式、创造式;评价方式发生了变革,从模式化、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差异化;学校管理发生了变革,教师线上线下双线共创,激发了活力,拓展了边界,形成了新时代数字化治校的创新样态。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深圳市课程教学改革示范校”“深圳市文明校园”“龙华区质量示范单位”等称号,成为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姜波 刘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