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攀登精神 涵育大学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珠穆朗玛一青松——邬宗岳烈士”雕像(摄影:魏宗毅)

    历经60多年的风雨历程,成都理工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永攀高峰的奋斗精神。从1956年建校伊始攀登精神的播种萌芽,到伴随学校的成长壮大,迄今已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学校继承地矿行业“三光荣”“四特别”的优秀传统,秉承“不甘人后 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 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着力锻造并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并重、多元兼开放的学校文化,继续激励着莘莘学子奋勇攀登、永不言弃。

    二十万校友共同锻铸的攀登精神

    位于学校西区的橘颂园郁郁葱葱,屹立着一位1956级校友的汉白玉雕像,雕像正面下方写着“珠穆朗玛一青松——邬宗岳烈士”的字样,在雕像的背后写着“向一九七五年五月四日攀登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途中壮烈牺牲的老校友——邬宗岳烈士致敬”。烈士雕像庄严肃穆,目光坚定。站在雕像前,人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的攀登精神”的洗礼。邬宗岳是我国珠峰攀登史上的带队人之一,也是亲历者和见证人,一生为祖国的地质科考事业而攀登,最终因公殉职,被称颂为“珠穆朗玛一青松”。

    虽然邬宗岳烈士已经牺牲多年,但是他的英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案例和精神文明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珍贵教材,他的精神影响着学校二十万校友。正是基于邬宗岳所代表的攀登精神,学校深耕英雄文化,厚植人文地学,打造多重文化景观,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文化育人的显著成效。

    以攀登精神为主题,打造独特文化景观

    校园标志性文化景观是一所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独特的校园景观承载着该校特有的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多年来,学校先后建成了“珠穆朗玛一青松”邬宗岳烈士雕像、“发扬地质精神,永攀科学高峰”李四光雕像、“踏遍青山,历经磨难,光华功勋章,桃李满天下”常隆庆教授雕像、“穷究于理,成就于工”校训雕塑等文化景观。这些雕塑作品栩栩如生,既让人感到亲近,又令人肃然起敬,不仅是不同时代背景下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生动写照,而且是学校攀登精神的艺术表达,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奉献中追寻生命的真谛。

    以攀登精神为内涵,营造校园人文环境

    如今,攀登精神已然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学校师生的一种自觉。师生们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断挖掘学校优良传统的时代新意,用文艺的形式传承和弘扬其精神内核。围绕对攀登精神的宣传,他们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努力营造以攀登精神为内涵的人文氛围。师生们结合学校文化特色,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朗诵、合唱、艺术工作坊、书法、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原创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展现学校特色、办学成就和师生风采的优秀文艺作品。原创剧目《邬宗岳》以成都理工大学杰出校友邬宗岳为创作原型,生动演绎了邬宗岳两次代表中国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的英雄事迹,向世人传达了永不放弃、努力向上的攀登精神。该剧获得了四川省艺术基金专项资助,并入选四川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展演。原创舞蹈《攀登者》讲述了邬宗岳及其队友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这种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奉献自我、不畏艰难的攀登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攀登者,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忠诚的誓言。原创诗朗诵《青松》表达了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青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勇敢攀登的坚强决心和报国之志。原创广播剧《地质百年》讲述了以学校校友常隆庆为代表的地质学奠基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带领地质队员勘探并发现攀枝花、那拉箐等重大能源矿藏背后的故事,该剧已由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走进成都理工大学校园,道路两旁挂满了写有“永攀珠峰,争创一流”标语的道旗;学校还通过校歌征集、喷绘、海报设计等活动凝聚和彰显攀登精神;学校宣传片以“四次跨越”为主题诠释了学校60余年的春风秋雨;宣传画册、招生宣传片《青春年华——我的攀登》等,都宣示着学校将秉承攀登精神,以顶风冒雪、众志成城、必登峰顶的磅礴气势,不断攀登各行各业的“顶峰”。

    以攀登精神为主旨,开启思政育人新篇

    攀登精神是学校育人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课程、学生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在新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们将攀登精神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与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结合。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到邬宗岳塑像前祭祀,学习邬宗岳事迹。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攀登者》,开展观影分享沙龙,让学生撰写观影感想和体会。通过开展一系列党建、科研、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攀登精神已经深植于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中。

    攀登精神也贯穿在学生各种实践活动中。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在参与实践的道路上,学校学子从未止步,他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弘扬攀登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奏唱青春之歌,将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自2018年至今,组织了上百支实践队伍奔赴全国各地及脱贫攻坚一线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在全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编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风采展》《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编》,形成了数千份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和政务报告,其中一部分报告被当地政府部门采纳,并且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从2015年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已经连续5年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甘孜州巴塘县派遣共计32名推免研究生志愿者参与当地支教与扶贫工作。志愿者们不怕辛苦,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扶贫地,发起助学项目,开展爱心义教帮扶、“推普”脱贫等活动,切实助力服务地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得到服务地师生的一致好评。青年志愿者们也通过深入参与基层实践活动,在服务与奉献中了解了国家发展的国情民情,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报国的人生志向。

    学校以攀登精神为主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举行了“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启动会,国内百余位权威专家学者齐聚学校,11位院士参加活动开展学术报告会并主持分组专题研讨,并以此构筑了“珠峰科学研究计划”的学术交流高端平台——“珠峰大讲坛”,定期邀请院士做客讲坛;启动“珠峰引才计划”和“珠峰攀登计划”,首次将人才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单位第一责任人,通过引育高层次人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组建“青马工程”攀登班,将其作为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平台,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忠诚政治品格、浓厚家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突出能力素质的学生骨干。2021年11月,成都市遭遇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危及学校。学校立即组建“成理攀登志愿服务队”,带领学校教职员工化身为“帮厨”“安保”“搬运工”,紧急增援学校后勤保障,以担当之勇、奋斗之志和决胜之心构筑起了守护师生健康的“钢铁长城”。

    成都理工大学的党建工作更是体现了以“攀登”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党委以“攀登计划”为统揽,以基层党建工作“磐石计划”、干部培养“玉成计划”、人才引育“珠峰计划”为基础,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师生,发扬“不畏艰险、奋勇向上”的攀登精神,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奋力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和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登上新高峰,并将继续谱写热潮迭涌促发展的动人篇章。

    以攀登精神为引导,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内蕴为永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外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实际行动。学校践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抓牢“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将攀登精神融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体育、专业知识教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五育”平台,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20余万名“肯干、实干、能干”的栋梁英才,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其中两院院士5人。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国土资源、勘察、地质、石油(能源)等领域工作的达3万余人,占同期毕业生的60%以上,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60余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发扬攀登精神,始终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修建、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抗震救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任务,将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燮 刘迅 何兴杰 张爱艾 杨林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