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师范生育德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视觉中国 供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育者,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自觉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修养的责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实践中有些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提升教师育德能力迫在眉睫,而推进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从师范生培养这一源头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修养的责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综合育人能力成为师范生必备的四大能力之一,明确提出师范生要具有育德意识。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实践中有些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包括育德意识淡薄、育德设计偏差、育德方式错位、育德时机不当等,具体表现在不能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德育价值、难以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学方法的选择无法引发学生价值观的深度思考、缺少对社会问题的道德反思与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高要求与有些教师育德能力不足形成了强烈落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呼唤教师提升育德能力。

    有些教师育德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偏差,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优质教师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师范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这是必要的却是不够的。有校长曾谈到,在新入职的教师中,育德能力是特别欠缺的,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学校的在职培训。综合上述原因,提升教师育德能力迫在眉睫,而推进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从师范生培养这一源头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优化道德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师范生德育知识基础。在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中,不少学校开设了“德育原理”“小学德育论”“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师范生系统了解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规律、中外道德教育理论等内容。但是,在实践中这类道德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理论性太强、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两个问题。道德教育理论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且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辨性特征,对不少师范生来说是晦涩难懂、无法理解的。不仅如此,这些课程没有及时追踪国内外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将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多借鉴典型案例,利用案例来阐释道德教育中的相关概念,增进师范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学校生活中师生日常交往的事件、学生个体成长中的故事、班级管理中的具体案例等现象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而又复杂的理论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及时补充关于国内外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及时关注理论研究前沿,不断更新和丰富课程内容。

    二是融道德教育于专业必修课程,拓展师范生德育视野。在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设置另外的道德教育基础课程并不现实,将道德教育融入其他专业课程,是可供选择的策略。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教师育德能力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在修订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时注意寻找该课程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认真梳理该课程能为师范生育德能力提升提供哪些帮助。举例来说,“课程与教学论”可以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嬗变、逻辑关联等引导师范生厘清教学与道德的紧密关联,使他们认识到教学在本质上是一项道德的而非技术的活动;“教育名著导读”可以精选道德教育领域的名家名作作为师范生学习材料,比如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美国学者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等;学科教学法之类的课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等,要依据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引导师范生深入了解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学科特质,在此基础上挖掘该学科的育德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之类的课程,可以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公平、民主、温馨的文化氛围实现育德目的。

    三是完善实践课程学习内容和形式,提升师范生课堂育德能力。除了上述理论课程之外,实践课程则通过教育见习、实习来锻炼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课程环节,高校和实习单位除了帮助师范生能够站好讲台之外,还要通过侧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挖掘学科的育德要素、培养应对突发问题的德育机制来提升他们的育德能力。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师生在课堂中的交往、对话以及课堂氛围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因此,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就是在培养学生追求公正和民主的良好品质。同时,不同的学科也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充分挖掘这些隐藏的资源也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此外,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是重要的德育契机。在教育见习过程中,高校指导教师要引导师范生认真观察实习单位合作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记录合作教师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方式。在课堂观摩之后,师范生要向合作教师请教课堂教学设计,学习课堂教学设计背后的理论思考。在经历观摩和分析之后,师范生要走进课堂,并且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指导教师、合作教师针对他们课堂表现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挖掘课程内容的道德教育价值、课堂氛围的营造、德育机制等方面,帮助师范生更好地提升育德能力。

    四是改进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方式,调动师范生学习育德的积极性。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的通知》,要求根据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建立健全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包含培养过程性考核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重视过程性考核成为教师资格改革的一个趋势。评价发挥着检测、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师范生育德能力的提升呼唤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在评价方式上,道德教育专业基础课要减少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的考查,适当增加对道德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多结合学校班级管理、学生道德发展、师生交往等方面的实际案例考查师范生综合运用道德教育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专业必修课和教育实习增加道德教育内容考核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比如,教法类课程、教育实习可以与中小学合作进行考核,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课程评价,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考察师范生育德能力。

    (作者系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山东女子学院高水平科研项目“中小学课堂生活变革的道德基础研究”[2018GSPGJ02]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