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江文化 接续千年文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苏省泰州市扬子江小学建成于2015年,位于长江之滨。办学以来,学校从长江地域文化提炼出“诚 慧容”校训和“让我们大家都出彩”的办学理念,以“办一所值得师生回味的学校”为愿景,全面构建育人体系,打造长江文化课程。

    传承长江文化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倡导保护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长江文化的传承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学校积极致力于长江文化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小组仔细研读“长江文化研究文库”系列丛书,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母亲河的历史与现在,提炼出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为内核的长江文化精神,整合资源,构建系列长江文化项目化课程,传承长江文化特质。

    优化育人载体

    促进育人目标落地

    1.开发项目课程。立足本校实际,规划六个系列长江文化项目化课程:(1)稻作文化课程:关注劳动教育,厚植诚实勤劳;(2)饮食文化课程:关注生活教育,厚植健康审美;(3)古城文化课程:关注爱国教育,厚植家国情怀;(4)舟船文化课程:关注实践教育,厚植智慧创新;(5)丝绸文化课程:关注国际理解教育,厚植自信包容;(6)水利项目课程:关注环保教育,厚植自然和谐。在课程构建中不断优化,有逻辑地推进课程实施。

    2.构建活动体系。开展“寻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考察;举行“江·月”主题中秋诗会,吟诵诗篇;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戏剧节,学生一次次参与体验,激发走近长江的兴趣和探究欲,浸润在浓厚的长江文化之中,由内而外成长为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

    实施学科统整

    促进课程开发能力提升

    1.统整学科,设计课程。分年级开发6个系列36项子课程,推进年级组、学科组研制课程群建设方案。以长江稻作文化为例,语文课,学生走进田野观察水稻、诵读稻作诗文;数学课,学生用秤称稻子质量、制作稻田灌溉模型;科学课,学生观察水稻种子发芽的过程;音乐课,学生唱劳动民歌、跳庆祝丰收的舞蹈……从确定主题到分科设计,再到多元呈现,各学段突破学科间的壁垒,打通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树立了大课程观。

    2.深耕课堂,创生课程。教师捕捉课程资源,把握学科本质,立足学生成长,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将静态知识创生为课程。以长江古城文化课程为例,或探索古城诞生,或欣赏城邑风格,或聚焦历史变迁,或重温古城守护史。教师从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的广泛领域中整合教育资源,指导学生绘制别具风情的长江风俗志,领略古城文化的传承性和张力,实现学科内外、领域内外资源融合。

    注重实践探究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在长江文化项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就本年级研究主题成立项目研究小组,借助前置探究单开展探究。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融汇各学科知识,在思辨中选择,在研讨中提炼,在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评价中深入探究。在实践探究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而且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分享,优化了学习方式。

    探究分享之后,各研究小组进行学习评价和交流展示。学习评价可以就某个问题分析,也可以提炼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交流展示则不拘一格,有的以表演呈现,有的开展论坛或讲座,有的展示作品,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厘清观点、拓展思维,进一步丰富对长江的认识。

    追求课程共享

    促进长江文化共建

    1.建设物型文化。今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这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基于长江文化课程研究成果,学校建设了文化展馆和扬子江文化水景,展示江边生活实物和历史画面。

    2.成立长江文化校际联盟。以长江为纽带,共同研究长江文化,实现课堂共建、文化共建、课程共建。现有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寄宿制小学、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大文中心完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里克乡中心小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小学校、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十里牌小学、安徽省铜陵市爱国小学、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上海市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等13所联盟学校。

    长江文化课程是时代的呼唤,学校将进一步建设好课程,接续千年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长江文化,俯瞰中华文明,培养具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

    (张晖 张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