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四阶一体化培养工程硕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快速、精准响应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特色学科优势,更好地服务新兴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的发展,2011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启动。浙江万里学院获批首批“特需项目”试点单位,在生物工程和物流工程两个领域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校举全校之力,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满足国家和区域有关行业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特殊需求为目标,以高素质工程硕士培养为核心,创建“双成果”“双项目”“双导师”“双课堂”的研究能力与工程训练一体化的训练系统和条件,形成“产—学—研—用”四阶一体化培养模式。

    “学术+应用”,坚持“双成果”培养标准

    工程硕士教育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更强调对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掌握,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浙江万里学院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查与就业岗位分析,围绕工程硕士创新思维与能力、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产品开发与工程化的核心规格要求,标准先行,严格制定原始创新能力与工程转化的集成创新能力要求,提出学术和应用成果共同要求的学位标准,引导人才培养向研究性与应用性、实践性与创新性融合发展,达到工程硕士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双重能力要求的培养规格。

    “专业+素养”,架构“双项目”培养体系

    工程硕士是以职业背景和专业实践为方向的学位,产教融合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模式。针对产教联合培养简单化、形式化等问题,浙江万里学院进行了培养方案与训练体系的创新,构建产教协同的“产—学—研—用”四阶一体化培养模式:10周企业实习,循着实践找产业问题;40周理论学习,带着产业问题回课堂;40周项目研究,以解决技术的科学问题为导向;10周实践应用,揣着理论成果进社会转化。同时,以学分化要求的基础科研训练、工程应用训练、学科竞赛训练、实践拓展训练为载体,以项目化为组织,以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产品研发、社会服务为途径,以学用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为方法,构建“导师科研+学生自主课题”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和“报告讲座+实践拓展”的综合素养培养体系。通过政府部门创新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省市重点学科自设项目等渠道,实现研究生个个有课题、人人有项目,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步提升。

    “校内+校外”,构筑“双课堂”训练平台

    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以需求为牵引,以项目为纽带,实施“产学研协作平台—吸聚优质企业—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三步走战略。集聚校内优势学科,吸引龙头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由学科战略合作的“课程实践”到以研究项目为载体的攻关合作的“工程实践”,再到机构深度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培、责任共担和成果共创的协同创新育人基地。校企合作将企业发展的痛点和瓶颈转化为师生的研究课题,将校内学术成果向校外应用成果转化,形成“科研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学校与基地共同构筑校内外“双课堂”,校内课堂引入“双师授课制”,50%的课程为“双师”授课;校外课堂以解决问题和应用为导向,由企业专家传授生产管理、产品研发及设计等方面经验和技能。同时,大力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推动理论成果向课堂教学内容转化、技术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产品开发成果向案例教学转化,促进课程教学迭代更新。

    “学校+企业”,搭建“双导师”指导队伍

    为加强对工程硕士创新研究与工程能力训练的有效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优势和企业导师的“实践性知识”优势,实行“学校+企业”的“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负责制;建立校内外导师分类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制度;强化任务导向的柔性聘用机制,解决企业导师的待遇与保障问题,吸引企业骨干“走进高校”;将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经历视为导师遴选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鼓励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并引入导师淘汰制和动态选聘制,遴选理论水平较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构建了一支双向多能、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导师”指导团队。在“产—学—研—用”四阶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导师团联合交叉指导,不同阶段校内外导师各有主辅,分工与要求明确,学位论文指导共同负责。“双导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指导研究过程,推动工程硕士产业前沿做课题、生产一线做论文。

    “应用+转化”,完善产出导向评价机制

    破立并举,推进评价改革,以应用与转化为导向,构建学业产出、就业产出、社会产出等多层次的产出导向评价体系。以评价推动师生积极参加项目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品孵化。成立专门的校地合作部,制定促进师生应用成果产出、知识(技术)转化等方面的奖励机制与管理规范,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借助市场驱动实现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社会价值的反馈及调整。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生的研发成果已有73%实现推广应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如海藻基空心胶囊、羊栖菜保湿抗皱面霜面膜等产品已产业化,为低值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作出了示范。物流工程领域研究生从实习开始不断解决宁波市跨境电商、港口物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问题,73%的研究成果被企业采纳应用。工程硕士在解决企业实际难题中快速成长,产教融合也持续惠及合作企业。

    “产—学—研—用”四阶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了学术研究与工程能力同步成长、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共同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互惠互利的培养格局,带来了一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包括全国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2门、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突出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及省级研究生基地、课程、教学案例、实践成果等20余项;培养了一批服务地域特色产业、“双成果”丰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人均产出应用成果与产业问题研究论文2.5项;产生了一批以Science论文为代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出了一批高水平行业应用性成果,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辐射了本科专业建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物流管理”“物联网工程”等9个相关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生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相关学科先后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崔彦群 袁勇军 王琦峰 钱国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