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观察·常生龙⑤探索助力“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五育融合”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对育人目标的重新认识以及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为此需要基于全新的育人理念,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及实践路径,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传统的学业成就评价,在内容上注重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通常以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周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在功能上比较注重甄别和选拔,虽然也具有激励学生的功能,但更多是依据测评结果给学生“排队”以及选拔符合特定要求的学生;在方式上以纸笔测试为主,依据教学目标,选择能够转化为纸笔试题的知识为测量点设计测量目标,建立基于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的双向细目表,编制测试试卷开展相关测量;在评价形式上有定期举行的标准化测试,有教师依据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自我编制的测试,有主观性测试,也有客观性测试;在评价主体上通常将学生排斥在外,是教师或者专业机构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测量工具所开展的评价。这样的学业成就评价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今天,其所带来的“唯分数、唯升学”等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建设“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为这一新的评价体系做好了顶层设计。

    《方案》设计的“五育融合”评价体系是一个立体的架构,由三个维度组成:一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一体化设计,按照学段确立相应的评价指标,由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具体落实;二是依据“五育融合”理念设计学校的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活动,并同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各类课程活动加以监控并进行动态调整;三是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评价方面少让学生与他人比较,更多与自己的昨天相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鼓励学生践行道德、积极生活、热爱生命、明确自我价值。

    有些学校在探索“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一级指标确定为品行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维度,对应着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要求。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防止“品德素养”由班主任和德育处负责评价,“学业水平”由教务处、备课组和任课教师负责评价,“身心健康”由德育处、心理教师和体育教师负责评价,“艺术素养”由少先队、团支部和艺术教师负责评价,“劳动实践”由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和劳技教师负责评价等“五育割裂”现象,简单地认为“五育”就是搭积木,将上述这些教师的评价赋予相应的权重然后汇总在一起。“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融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融合了“五育”的要素,既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深入挖掘,也需要在实施评价时有的放矢。

    “五育融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元化体系,多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类型的多元化,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类型的多元化强调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将这四类评价充分运用到“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方案》对四类评价的要求很具体:结果评价仍然是需要的,但应该加以“改进”;过程评价以前不够重视,现在需要“强化”;增值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形式,要在学校层面加以落实难度不小,所以鼓励积极“探索”;综合评价的实践和探索许多学校都有一定经验,需要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进一步“健全”。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在学校评价、外部专业人士评价以及政府评价的基础上,突出实践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让“五育融合”的当事人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专家学者的协商共建,进一步厘清评价目的,细化评价指标,落实评价要求,让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学生和教师个体成长、助推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作用。与此同时,“五育融合”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重视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对办学状况、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估和反馈,将此作为多元化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将“五育融合”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学校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积极实践。一是重新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评价系统,进一步厘清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建立在学科融合、课程融合、教育教学活动整体融合基础之上的,需要学校从“融合”的视角重新思考育人目标、落实评价目标。在评价内容的构成上,要注重把握时代性,着力助推人才培养;要避免简单的“五育”累加,深入研究各类学科和各项活动背后“融合”的特质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让评价内容既简洁又科学;要充分意识到学校所在环境的多元文化生态,将其中的各种力量整合起来,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积极探索“四类评价”,让评价成为师生喜欢、各方认同的教育激励机制。

    二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建设智能化的教育评价系统,依据评价体系自动采集各类信息,减轻评价相关方在人工处置方面的麻烦,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依据育人目标和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对采集的各类信息加以处置和建模,让信息能够自动生成各种类型的数据,为后期的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要培养一批对数据编程和分析有深度研究的教师队伍,审慎分析所给出的各类数据,能够较为科学地给出学生的数字画像以及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样貌。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