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课用泥塑“讲述”课本里的故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你看这样横着一捏是不是能让人物的脸部更丰满?”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赵建高正在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惠山泥人工作坊”手把手教授学生捏泥人。每逢周一下午,一至五年级5个社团的100多个学生都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玩黏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一团团黏土在学生灵巧的手里变成了项羽、虞姬、何仙姑等形象。教室四周的陈列台上摆满了学生的作品,记录着他们的成长印记。

    学校的“泥塑惠人”课程最初是由一群对惠山泥人感兴趣的美术教师发起的。他们通过集体拜师学艺,率先在美术课堂中挖掘泥塑主题,把故事带进作品;后来进一步拓展非遗泥塑的文化内涵,以“泥塑+”方式,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用泥塑“讲述”课本里的故事,通过跨学科学习实现育人方式的融合。

    集体拜师学习,指尖传承惠山文化

    2016年下半年,学校着手准备开设泥塑校本课程。然而,惠山泥人的制作对这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美术教师来讲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虽然技术并不娴熟,但他们对惠山泥人文化的传承充满了责任感。为此,学校专门安排所有美术教师前往宜兴陶艺制作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教师对着一个个泥人练手法、练手势,一坐就是一整天。教师曹浩洁说:“我本来就对泥塑感兴趣,能够有机会系统学习,时间一点也不能浪费。培训回来之后觉也睡不着,一直在琢磨泥塑的技巧。”

    除了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学校还专门聘请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原惠山泥人研究所所长赵建高担任专业指导,每周一下午为泥塑教学开启“绿色通道”。慢慢地,美术教师捏泥人的手法越来越娴熟,一揉、二搓、三捏,不一会儿一个人物雏形便出现在他们手下。那段日子,不论课间还是午间,经常可以看见美术教师自发在办公室钻研泥塑的情景。

    挖掘泥塑主题,把故事带进作品

    2017年春天一开学,全体美术教师率先在美术课堂实施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程选取惠山泥人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团阿福”“十二生肖”“戏文人物”“三百六十行”等主题作为主要内容,按照由简入难的原则,每个年级开发一个主题,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就一起编写教案、筛选教案,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家对传统的民间行当并不了解。以“三百六十行”中弹棉花的人为例,不少学生都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弹棉花的场景,所以不太了解如何塑造相关人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上网搜索照片和视频,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弹棉花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千万不要觉得惠山泥人就是捏泥巴,它背后可隐藏着许多民俗和文化。”对于非遗泥塑课程的教学,教师有着一致的认识,他们先让学生在揉、搓、捏等制作泥塑的过程中培养对泥塑的兴趣,然后再把惠山泥人背后蕴藏的文化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喜欢的内容为作品添加创意,他们希望每个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拓展“泥塑+”课程,走向融合育人

    随着泥塑课程的不断推进,学校逐渐意识到:惠山泥人文化的传承不应仅仅停留在美术学科,必须进一步拓展内容、延伸空间,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于是,学校成立泥塑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挑选各学科骨干教师及优秀年轻教师参与,并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论证,不断调整完善泥塑课程开发的方向和路径,最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确定低段、中段、高段课程内容。德育处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了“传承孝义品格”“传承红色基因”“传承勤劳美德”等系列课程,通过少先队活动、研究性学习、少年宫活动等逐渐走向融合育人。

    以“传承红色基因”系列课程为例,一、二年级“我心中的少年英雄”板块,学生通过班级故事会、小百合红领巾之声、亲子创作泥塑作品等活动,认识王二小、潘冬子等红色小英雄,学习他们机智勇敢、敢于斗争等优秀品质;三、四年级“我心中的革命先辈”板块,学生通过红色图书漂流阅读、红色寻访、“红色故事”泥塑作品创作等活动,了解革命先辈的成长故事,学习他们追求理想、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五、六年级“我心中的时代先锋”板块,学生通过“向先锋致敬”中队寻访、“向先锋学习”征文及演讲比赛、“时代先锋”泥塑作品创作等方式,认识了许多时代楷模,学习他们大公无私、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

    推进跨学科活动,在经历中成长

    如今,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泥塑活动,“泥塑+”课程的开发也极大丰富了学习资源。通过参观调查、快闪义卖、公益创作、成果推广等活动,学生在体验和经历中不断成长。

    小小巡讲员,分享泥塑故事。学生向观众讲解少儿泥文化研究院的规划布局,介绍泥塑大师的成就和学校师生的作品,讲述一个个泥塑作品背后的故事。

    小小记者团,书写泥塑经历。通过调查采访、参观交流等形式,学生撰写泥塑活动的体验和感悟,策划主持学校“泥塑节”的专题报道,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收获和成长。

    小小戏曲社,演绎经典作品。学生选取《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沙家浜》《红灯记》等经典戏曲片段,通过“演一演、捏一捏”的方式,让泥塑作品更有生命力。

    小小推介家,传播泥塑成果。结合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社区活动,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学校泥塑特色成果,传播惠山泥人文化。

    小小设计者,传承泥塑文化。通过个性化创意表现,学生用一块块泥巴阐述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模仿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课程,又丰富着课程。他们不仅学会了泥塑的制作技能,而且养成了进取、担当、坚持、分享等良好品质。惠山泥人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学校通过泥塑课程惠泽每一个学生,让非遗泥塑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