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教育强国担当作为、贡献力量——全国教育系统师生代表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重要讲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征程上,“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的。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表述引起了教育系统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不少来自教育战线的党代表以及各地优秀师生代表纷纷表示,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重要讲话后深受鼓舞,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育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一直以来的追求。从教30年,路丙辉在教学中从不照本宣科,他善于从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将分享、互动、情景模拟等融入教学中;同时,他把思政课上到田野天地间,讲在学生心坎中。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本职,增强本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用实际行动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时代责任。”路丙辉说。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苏东林表示,作为北航的一名教师,要继续弘扬“培养红色工程师”的北航传承,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将学生培养成自觉且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为祖国强大奉献终身的优秀人才。

    “这是我这个39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的庄严承诺!”苏东林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扣好学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代楷模、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吴蓉瑾,近年来一直在学校积极探索通过数智驱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部育人环节、覆盖学科全领域,推动教学流程、教学方式的深入转型,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从而让“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扎根落地。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听了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的要求以后,我备受鼓舞。我将继续坚持红色教育,就像我们的‘红喇叭’小讲解员一样,涵养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实施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续深入研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数字教育、数智驱动。”吴蓉瑾说,“我将和教育一线的同伴们再读、细读、深读报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力争探索出一条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基础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近70%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从“有学上”步入“上好学”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表示,“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

    在职教领域,教育投入同样越来越多。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禹诚看到了十年间职教领域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10年前,90%的中职生毕业时着急找工作,要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现在95%以上的中职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会继续升学深造,因为现在家庭不用为孩子继续求学的费用而担忧,延长了孩子受教育的年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提升。”禹诚说,将来会有更多优秀职业教育学生选择职教本科、职教硕士继续深造,更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爱好主动选择职业教育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山海情》原型“菌草之父”、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占熺从事了30多年的菌草技术研究、推广、教学工作,并传播至100多个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菌草技术骨干1.2万余名,还培养了菌草专业留学生24人,他们把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我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林占熺说,作为从事农业专业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为“三农”服务,扎根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钱袋子里。要让学生到农业农村第一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思想和意志,增长知识和才干,造就对社会、对国家有情怀、有作为、有贡献的品学兼优的农业科技人才。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在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看来,党的教育事业在新时代十年发展进程中,面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均衡发展、教育评价等历史性难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系统性重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将不畏艰险考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勇于创新,勠力奋斗,为教育事业尽力,为强党强国担当。”刘希娅说。

    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相信,随着教育公平理念落地生根,‘山窝窝飞出金凤凰’将不再是少数人的幸运,教育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在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写下的感想。

    刘发英列举了她所在的长阳县的一组数字,党的十八大以来,长阳全县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3%,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均衡化程度大幅提高——这是全国各地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缩影。

    无独有偶,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抒发了同样的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所在的黑虎庙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学校里的设施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孩子们坐的凳子摇摇晃晃。如今,学校里有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硬件设施基本赶上了城里学校的标准。学校的社团更加丰富多彩:乒乓球、羽毛球、美术、音乐……这些社团咱都有,连钢琴、演讲与口才这些‘时髦’社团也开起来了!每年还有一批又一批教师前来支教。”张玉滚动情地说,“我愿做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照亮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目前已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这十年,党和国家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育基础建设大提升,教师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师下乡进山,奔赴教育的星辰大海,城乡教育共同体遍地开花。

    14年前,生长于贵州山区的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故事曾感动无数人。大学毕业后的他选择回到大山深处,带领更多学子走出大山。如今,刘秀祥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对未来乡村教育发展充满信心,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我将与广大乡村教师继续一起奋发向上,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刘秀祥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