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课堂改革样本·天津市第一百中学核心素养下的生本智慧课堂构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积极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扎实做好数字化校园平台应用工作,天津市第一百中学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学校地理学科面对深度融合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开发智慧课堂课程资源、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路径、实施智慧课堂教研等一系列举措,积累了一些经验。

    智慧教学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将学生作为课程主体,以其智慧发展作为核心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智慧有效发展的教学样态。在创建智慧课堂过程中,基于互联网、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一个更真实的体验情境,从而进一步感受课堂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实现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智慧生长。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具有高投入、高认知、高表现、个性化学习的特点。课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有人说,整合是外力作用下捆绑在一起的“三明治”,融合是内在合成一体的“披萨饼”。也有人说,整合是一种物理作用,融合是一种化学反应,就像两种溶液的相遇。

    现实中的“融合”,虽然某些方面做到了极致,但离我们期待的融合还有些许距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融合”的发展,已经由辅助教学逐步向深度融合迈进。

    那么,智慧课堂如何定义呢?从教育视角上来讲,教师将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到课程学习之中,为学习者创设情境化、智能化、互动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课堂。

    从技术视角来讲,强调课堂智能化感知的特点,强调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通过基于动态学习的数据分析和云端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反馈评价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构建信息化时代新课堂。

    重构教学流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深度融合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更多设计基于项目的活动、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景体验式活动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技术平台为手段的教学活动。从时间跨度上讲,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

    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主要是进行微课程设计,即教师通过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进行微课制作与推送,制订以问题驱动为主线的学习任务单,课前按照学习任务单的预习内容进行智能微测评并提交所学微课的练习,对微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线交互提问。教师精确掌握来自学生的学情,同时根据学情分析结果和学生预习检测统计反馈的情况以学定教,确定符合学生学习历程阶段与整体目标、微课时学习内容甄选、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制订、学习支架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优化教学方案。

    形成学习支架设计的意识。支架式教学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提供支撑、承载、联结等作用的支架 ,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如情境型支架(生活情境-特写、实物或模拟情境-演示、静态和动态媒体-再现、角色扮演-体验等)、问题型支架、知识型支架、程序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训练型支架等。智慧课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同时强调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连接点的作用,助推学生学习支架设计的意识。

    课中环节

    此环节主要是以学定教。教师根据课前大数据处理后学生提交的微课练习结果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线提问,有针对性进行教学:不讲、略讲、小组合作交流、精讲,学生要运用iPad当堂练习并及时提交;强调三不讲: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师不讲学生讲;问题驱动前教师不讲。

    用问题的链性调控智慧课堂会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引入性问题-差异性问题-探究性问题-递进式问题-迁移式问题-弹性问题-总结性问题”。通过链性问题的调控:

    1.课题导入途径多样化:主要通过预习反馈(对学生提交的预习检测统计分析)、测评练习和创设情境等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展现课前自学成果,围绕新课导入进行演讲展示、分享观点。

    2.探究学习更加深入化:依据学习探究任务和成果要求,学生开展课前尝试性检索学习、课中协作探究性学习、课后分组延展性学习,提交成果并展示。

    3.课堂检测方式即时化:教师将随堂测验题目推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上,学生完成随堂测验练习并及时提交,并通过智能评测系统实现数字化作业或预习预设的问题自动数据分析与反馈,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立体的数据信息,为教师备课提供依据。

    4.总结评价指向分层化:教师根据即时反馈结果对瓶颈问题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对薄弱环节补充讲解,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弹性分层作业和任务,同时对所学习内容进行运用、巩固、拓展、提升。

    课后环节

    1.课后作业精准化:教师利用平台发布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各自课后作业并及时提交给老师,得到即时反馈。

    2.微课辅导效能化:教师依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批改作业,录制讲解微课,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大大提高教学效能。

    3.智慧课堂评价体系化:学生在线观看教师录制的解题微课,总结所学内容,小组合作交流课堂精讲,当堂发练习,分组学习,使用iPad练习,在平台或论坛上发布感想与疑问,与老师、同学在线讨论交流,进行反思,师生交互、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协作创新素质和能力。教师依据总表现进行体系性评价。

    构建课堂评价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果说核心素养达成既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学、教、评”则是基于核心素养达成的专业实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好的评价评出来的。好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进而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以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模式识别技术为基础,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批改、学情动态诊断与个性化教学等关键问题,建立能够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评价体系”,包括智能题库、智能批改、知识点评测、精准学习资源推送等。

    形成动态监控、有效督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用评价提质增效,多一些实践体验,少一些虚假表演,多一些快乐分享,少一些细节编造,让评价真正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扩容教学密度,落实核心素养,减负增效,撬动改革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不是外在融合,而是实质性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然形成一种赖以生存的关系。两者融合我们注重分类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将教学各个环节、目标、方式方法、教学模式等特征与信息技术进行匹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确立两者之间的连接可能性,并明确它们的优缺点。此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秉持精准定位理念,构建出以教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矩阵,针对教学环境、模式、类型、目标等不同要素,精确定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畴和类型,并系统梳理各环节的关系。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框架确立,在充分考量学科背景的前提下,将系统化融合的模式整合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有机体。

    1.智慧课堂促进教师追求创新的精神,优化教师教学策略,助推教师智慧发展。根据课前大数据处理后学生提交所学微课的练习结果及学习过程中的在线提问,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根据学情分组(小组活动界面更加有指向性、靶心性),通过微课推送、分组讨论、课堂探究性学习与精讲等方式组织个性化的教学,同时通过随堂练习机智能评测系统,快速分析与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与内容,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智慧课堂的合理构建,能够使学生在进行新事物探索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经验。我们采用智能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动态挖掘分析,为有针对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数据支持,促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建构经验教学模式向证据教学模式转变。

    2.生命自觉,主动发展——我们始终坚持“生命自觉,主动发展”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学生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统一的计划进度,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挑选自己喜欢的微课观看。所以,教学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智慧课堂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重复观看,这种类似于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辅导,每个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遵循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大胆探究,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更为科学的应用,以此为基础才能确保学生深刻掌握知识核心。我们尝试无边界移动学习,探索沙龙式学习,打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界限,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学生问题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合作互学蔚然成风,学习模式悄然改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