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神不应黯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常说,读书要讲究方法。其实这句话有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在读“书”。何谓“书”呢?古时著于甲骨、钟鼎、竹帛,均可谓之书,后以纸为书,当代又有电子书……“书”的载体与含义都颇为丰富,但无论如何,“书”总归与文字脱不了干系。

    作为语文教师,我虽然日日与书打交道,但常常是扫描式地浏览一些教参或其他工具书,真正能摆脱教学范畴与其他文字进行面对面“促膝长谈”的机会很少。那么,没时间读书怎么维持所谓“读书人”的体面呢?只好让读书从简,把精读变成粗读、略读、跳读——可惜终究逃不了一个“读”字,但若实在无暇,该如何呢?

    如今,又有一种看起来更便捷的“代读”方法,即将他人对一本书的理解、体会等制作成几十分钟的视频或音频,进而供人视听——人们视听完毕,书也便算“读”过了,从始至终未与书中文字进行正面接触。

    当前,许多教师都在以知识付费的方式选择“代读”(此处仅指以几十分钟呈现的讲书,而非有声书籍或权威人士具有深度的讲解视频或音频)。这种“代读”之法兴起的原因,有现代人时间碎片化严重、知识储备需求大等外在因素,也有人们在多媒体时代读写习惯丢失,缺乏深度阅读的能力、兴趣和时间等内在因素。如今“代读”盛行,各色应用程序不胜枚举,说明“代读”具有一定的弥补性。

    “代读”受欢迎,因此衍生出专门写“听书稿”的新职业——职业拆书人。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锅汤的话,职业拆书人的任务就是将其中的干货打捞,送到听众碗里去。由此简单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完全依托“代读”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受拆书人水平限制的阅读质量不高、长期听书者丧失思考独立性等。再进一步思考,固然有一些拆书人、讲书人或者团体运作下的“听书稿”质量卓越,但若人人都致力于听书,且止于听书,那么人人心中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渐渐被聚拢的思想也足以使人叹息。

    所以,“代读”是伴随着遗憾的,因为本应该是受客观因素限制才无奈选择的“代读”,变成了许多人投机取巧的主动选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当然可以将“代读”视作一种导读介绍,以此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读这本书,或者将“代读”作为自己读书的辅助工具,补充进自己的阅读见解。但许多人往往由此不小心累积成阅读惯性,导致因“代读”放弃了自主阅读——这无疑是一种读书精神的黯淡。

    德国作家黑塞曾谈及读书的前提和目的:“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由此可见,真正的读书之人,绝不是一味追求涉猎范围的广度,把读书变成自己见识广博的工具。在龙应台看来,读书是一种“情怀的交汇”。《书店日记》的作者肖恩·白赛尔认为,读书是“最纯粹的放纵”。所谓“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可见读书本身的美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读书呢?作家茹志鹃认为,书要“煮”,要对书本进行反复咀嚼,而王小波则排斥这种字斟句酌,强调读书要读思想。但无论是偏向于语言研究还是偏向于思想体会,他们一定都是读真书、真读书。

    读书人样态多种,阅读之法也无定式,只是耽溺书籍,去亲历而已。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