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语文的盛宴——本报课改中国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解读公益活动一周年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8-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4月15日,课改中国行走进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特级教师汤瑾在这次活动中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漫画的启示》。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课改中国行活动。让她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场发言与写作,还有当天与她同台分享的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陈先云演讲的主题是《习作内容编排及教学建议》,这正是汤瑾作为教研员最感兴趣也是最关注的内容。

    汤瑾是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一个月后,她便将课改中国行活动引荐到了她所在的钱塘区。在这次活动中,钱塘区用5节课、一场互动沙龙和一场微讲座,呈现了“多课型思维课堂”的发展,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起了众多线上教师的关注。据说,累计有两万人次同步收看直播。在汤瑾看来,这次活动给钱塘小语人的思维课堂探索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就是课改中国行的常态,名家名师云集,活动主题高度聚焦,线上与线下联动。在过去的一年里,课改中国行从福建古田到陕西延安,从海南海口到北京通州,每走进一地都有不少教师深深地“卷入其中”,因为这种接地气的主题教研、好课展示和众筹式学习,既有很好的观感,又有高参与感。

    课改中国行再出发

    课改中国行是中国教师报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自2011年暑期正式启动以来,先后走进全国300多个县市区,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教师。这场被誉为“课改长征”的公益行走旨在以公益宣讲和课堂展示的方式传播新课改理念,是中国教师报“零距离贴近教师”办报理念的体现,也是中国教师报编辑记者走基层的创新尝试。

    今年,课改中国行走过10年。10年来,课改中国行呈现了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主题聚焦。这场以课改名义的行走一端连着教师,一端连着课改。课改中国行主要锁定课改、聚焦教学。作为一项公益活动,课改中国行从来没有因为公益就降低活动的品质,相反从活动的形式到授课内容都精心设计,给一线教师送去了对接课标、聚焦教学、紧扣教材的课改大餐。

    二是名师云集。一年来,全国知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蒋军晶、武凤霞,业界专家学者吴忠豪、陈先云等先后走进直播间或参加线下活动,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让课改中国行成了小语界关注度颇高的活动品牌。

    三是贴地行走。课改中国行一直主张在课堂中研究课堂,让课改回到最粗糙的地面,所以课堂展示是课改中国行每走进一个地方最大的看点。有不少教师反馈,在课改中国行活动中总能遇见心向往之的好课。

    四是不断迭代。10年来,课改中国行传播的主题从最初的高效课堂到学习共同体,再到今天以小学语文为核心深入学科内部,进行统编教材解读,都始终朝向一个主题——建设更好的课堂。这一切都让课改不断向更深处漫溯。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吕同舟说,课改中国行之所以深受一线教师欢迎,就是因为既有高站位又接地气,旨在传播课程改革先进理念,更好地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打通课堂教学改革最后一公里。

    2020年,课改中国行开始锁定新的主题,助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这是课改中国行走过9年后的再出发,活动频次更高,行走范围更广,活动形式更丰富。

    统编教材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准确把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实践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如何帮助一线教师学好用好新教材,全面实现语文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完美融合?这次课改中国行再出发聚焦新教材、新教法,展示“教学相长”和“教学评良性互动”的实践艺术,深受一线教师和广大教研员的欢迎。

    值得关注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课改中国行是从公益直播课开始的,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这种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方式成了课改中国行的又一大亮点。如今,每周五和周六晚上都有不少教师准时在线上守候公益直播课。每周五晚是知名小语专家的专题讲座,每周六晚是特级教师团队单元同步教学实操解读,让一线教师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名师和教育专家的智慧。

    自2020年6月以来,课改中国行共举办线下公益活动31场,活动覆盖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安徽、河南等17个省份,累计线下参会人数12000+,观看线上直播人次突破230万。

    小学语文教学的转身

    4月30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扬名滨河实验小学课改中国行活动现场,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等专家共同对话新时代区域课改路径选择。与此同时,特级教师、无锡市东林小学校长武凤霞等展示了4节不同课型的语文课。4节课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以结构化的任务活动为载体,充分打开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触发学生深层情感体验,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课堂新样态,重自主实践,重高阶思维,重积极语用,体现了语文教学转向的新特点。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在直播课中从统编教材编写思路切入,引导教师从正确把握各年级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细化成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体会语文要素、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把读书习惯培养作为头等大事等五个方面把握语文统编教材教学。

    吴忠豪通过详细的课例,解读了如何将语文要素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何在实践中体会语文要素、如何进行语感培养积累语言经验、如何围绕单元要素设计教学、如何细化单元语文要素等。他指出,阅读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定要把阅读习惯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把培养读书习惯作为课程主要目标,把读整本书作为语文课核心教学内容,把学生读书作为语文课主要教学方法,语文课要确保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时间,把读书习惯养成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北京市特级教师武琼在直播课中谈道:统编教材的体系结构比原来更清晰,是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结构的。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这四者构成了语文要素。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循着语文要素去分解。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在直播课中谈到了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约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他认为,一线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视角解读文本,从儿童学习的视角设计活动,从课堂实践的视角优化过程”。

    有教师听完直播课,将专家的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有教师则随时写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重庆市两江新区金渝学校教师王文婷写道:“因为忽略教材解读,渐渐丧失了文本解读的能力,而教学设计得不合理,课堂教学现场‘翻车’,常常与教材解读不准确有关。听了薛法根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认知。”

    每次相约都是动力的补给

    每周的公益直播课,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李建华就会发动全体语文教师准时收看。让人感动的是,每次直播课结束,都有不少教师自发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每一次相约都是小语人课改热情的彼此照见,更是改革动力的补给;每一场线下活动总能点燃一批教师主动加入到语文教学改进的行列,每一次公益直播课总能通过网络链接一批身处不同地域、却理想尺码高度一致的教师。

    “一语惊醒梦中人。使用新教材两年时间了,我用的还是老方法、老套路,弱化了学习策略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听完直播课,来自浙江金华的语文教学胡珊珊在留言区写了这样一句话。

    在湖南省浏阳市道吾小学教师鲁维眼中,在课改中国行活动中上公开课是她专业成长中的一次关键事件,那次课堂展示受到了湖南省教科院小语教研员吴亚西的充分肯定。她后来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开启真实写作的喜悦之门》的教学反思得以公开发表。

    正如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汪智星所说:“课改中国行为众多名师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便捷路径,我身边的许多教师都是受益者。课改中国行何以有如此魅力?因为课改中国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活动。公益活动做一次,了不起,做两次,了不起,然而,课改中国行至今已持续了10年。”

    黑龙江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杨修宝评价课改中国行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课改中国行是一位导师,教给方法,释疑解惑;是一位挚友,砥砺提携,助力成长;是一种声音,摒弃浮躁,沉淀理性;是一面旗帜,树标立模,引领方向!

    而在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科所所长魏星眼中,课改中国行将知和行汇聚在一起,将全国名师汇聚在一起,将一线教师汇聚在一起,释放出了澎湃的语文课改力量。课改中国行用脚印写下了新时代教学改革的生动篇章。

    李云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委,他在参加了课改中国行活动后写道:课改中国行最值得赞赏之处,在于高站位、高质量的“行”。课改中国行为课程研究者和实施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双方在体察改革困境、谋求改革突破、推进改革提升中实现了有效沟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