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校长的朋友圈,圈出了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栎社小学校长周培利,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全校800余名学生家长加为微信好友,并且全部清楚地标明家长、学生的姓名和学生所在班级。而且,周培利还在朋友圈分享最新的教育理念,播报学生校园活动,发起“健康早餐”倡议等,因此被称为史上“最牛校长朋友圈”。

  ·正 方

  校长朋友圈彰显“教育心”

  长期以来,一些校长总给家长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家长平时很少有机会与校长零距离接触。而校长通过微信与全校学生家长沟通,不仅是家校互动模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传递出的是一种“以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显然,在这位校长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员,都是值得关注的一分子。校长的举动不仅拉近了与家长的距离,更让家长感受到校长的“教育心”。

  同时,优质的教育是立体的,学校教育是重要方面,家庭教育亦不能忽视。学校的教育改革需要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帮助。校长通过微信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提供科学的教育参考,不仅可以让家庭教育趋于合理,更会对学校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家长亦可以通过微信说想法、提意见,这对学校管理的改进与提升会产生深远影响。

  “最牛校长朋友圈”让我们看到了校长的创新、校长的敬业、校长的教育理念,更让我们看到了校长那颗炽热的“教育心”,衷心希望这样的校长再多一些。  (安徽省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许艳丽)

  教师朋友圈,家长也不该缺席

  近期出现的“最牛校长朋友圈”,再次将社交媒体在家校沟通中的作用呈现给公众。此前,有观点认为,当下的家校微信群就是一个“江湖”,看似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相较于家校微信群的种种问题,我认为,朋友圈或许是解决良策。而且,不仅仅是校长,班主任和教师的朋友圈里,家长也不应缺席。

  一方面,微信好友不同于微信群,并不会对参与者造成多大麻烦。校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互加好友,聊不聊天、选择和谁聊天,具有极大的自由。在这里,既可以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让学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另一方面,校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朋友圈发布学校通知,传播教育理念,从而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因此,我认为,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互加微信好友进行沟通,是创新家校共建的有效尝试,应当予以鼓励。  (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 肖纲领)

  ·反 方

  加微信好友,效果值得商榷

  当下,鲜少有家长能与校长保持密切联系。这位校长不仅能够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同时联系的方式如此新颖,沟通的内容也如此丰富,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加了800多位家长微信的校长,是否真就值得大赞特赞?近段时间,不少媒体报道过教师群体所遇见的新烦恼,即家长不分昼夜在微信中询问教师这样那样的问题,致使教师的工作时间无形之中被拉长了。普通教师尚且如此,何况校长呢?如果不能保持密切联系,那校长加这么多家长微信的效果就值得商榷。

  在学校,校长是需要主持各方面工作的。对校长而言,宏观规划比微观执行更有效果,也更具有说服力。只有在领导层面上理顺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普通教师才能遵循规章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相反,若校长花费大量的精力做了普通教师该做的事,那么本应履行的那份职责又该由谁来履行?  (四川省绵阳市第二中学 王瑶)

  教育管理要“瘦身”

  校长直接来到家校“一线”,用庞大的朋友圈作为纽带,与家长展开互动,这有利于摸清教育现状,指导教育教学,从这个方面说,此举比较接地气。然而,作为学校管理者,通过微信接触家长的目的,其实是要辅助决策、指导管理,接触的落脚点要在完善管理上。从这个方面看,校长此举看似卖力,却增加了教育管理的负担。

  确实,教育管理要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但绝不能画等号。教育管理者要带着教育工作者跑,教育工作者要带着教育参与者跑,否则管理的初衷就容易本末倒置、主次不分。而校长若将家校互动的具体工作“揽”在自己手中,由于事情太多太庞杂,就会影响管理工作,同时也降低了交流的效果,这对家长也是一种损失。

  其实,更多的交流、观察、反馈,应该由班主任完成。而且,一般来说,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更容易实现个性化教育。而校长要做的,就是对教育管理“瘦身”,从交流中总结经验,再反哺教育管理实践,这才是高效管理的关键所在。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白毅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