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主持人说 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工作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长期工作在一所农村小学,与一群淳朴善良的农村教师、天真活泼的农村孩子生活在一起。可以说,我是全镇江市唯一在农村成长工作的特级教师。

  当时,我倾力打造我们的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校舍变得美丽而可爱。但是,我也感觉到,美丽的校园好像缺少点什么?

  于是,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顿时对这所闻名于世的伟大学校充满向往。我深深地感到,校长首要的使命是发展教师。如果我们美丽的校园有了更多优秀的教师,才会更加美丽。

  然而,如何促进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我选择了构建名师工作室。因为名师工作室能较好地实现专家引领下的同伴互助,同伴互助下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基础上的专家引领……

  接过名师工作室的牌匾,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在思索工作室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个关键词在我的脑海萦绕: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教师专业成长研习营、创新发展共同体。

  在工作室成员的选择上,我始终坚持:不看称号看课堂,不看资历看实绩,不看荣誉看读书。强调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实际教学业绩,要有较强的自我研修能力,愿意读书、善于读书。

  很快,一个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团队诞生了。团队中人才济济:有普通教师,有校长,还有教研员;有城区教师,也有农村教师;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也有教坛新秀。大家一起研习课标、解读教材,一起研究学情、琢磨教法,满怀语文教育的理想不断前行。

  面对如火如荼的语文教育改革新局面,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在碰撞中激发力量,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畅言、碰撞、激辩之中,名师工作室的目标愿景渐渐清晰,行动路径渐渐明朗。

  一是关注常态课堂,不仅仅是上好公开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靠几节公开课、展示课就能形成,而是需要在一节节常态课中慢慢培养。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提高每一节常态课的实效。工作室将“提高语文常态课实效”作为主攻方向,而不是简单追求打造几节令人称道的展示课。

  二是关注普通教师,不仅仅是培养少数名师。工作室开展研修首先是搭建一个平台,将城乡学校教师“团”在一起,让每一位普通教师通过沟通、互动,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是关注本土经验,不仅仅是“跟风”。我们要求工作室成员增强创新意识,增强专业研究的自信,善于总结自身的教学改革成果,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力戒“有文章没有主张”。

  新的理念在传播。工作室一次次走进茅山老区,走进农村小学,开展教学联谊活动,将高效语文常态课的理念广泛传播。

  新的主张在提炼。一些富有个性的教学主张诞生了:熊开玉的“自主阅读,有效建构”;李素琴的“意文兼得,情理交融”;胡玲的“自主学习型课堂”;孔令权的“让儿童语言自然生长”……这些主张就像刚出土的新芽,不免带着泥土气息,却充满着生机。这支始建于农村的名师工作室,扎根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在镇江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农村。

  一批新人在成长。有的工作室成员参加省级赛课捧回一等奖,还有的工作室成员作品变成了铅字,10多人成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5人成为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名师工作室也以优秀的考核业绩获得第二届工作室举办资格。

  总结会上,工作室成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依恋,大家在脑海里努力寻找不同的关键词表达自己3年成长的感受。

  有的说“幸运、辛苦、幸福”;

  有的说“相识、相知、相守”;

  还有的说“起航、领航、远航”……

  每个人都从中感受到:成长不寂寞,成长有方向,成长有力量!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