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认识传统文化“仁”的深刻内涵,而且要有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成为仁爱之师。过去我们讲爱多,但讲仁爱少。习近平总书记将爱和仁连在一起,讲“仁爱”,有着深刻的内涵。

  什么是“仁”?“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孔子的一贯之道。仅《论语》中“仁”这个字就用了109次。孔子反复论述“仁”,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孔子还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仁者总是自主地依仁道而行,而行仁道可利人利己。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认为,“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儒家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儒家认为,在五常中,“仁”是一件事,但总体来说,“仁”是人的全德的总称,既包括义、礼、智、信,也包括孝、悌、忠、诚、美、善、勇等人应有的品质。孟子还认为,“仁者无敌”。这里的无敌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是指仁者不会树敌,反而能够化解一切矛盾和仇恨。

  “仁”的发端和本源是什么?就是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礼记·表记》中说:“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如此者,谓之仁”。王阳明则说:“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胜用矣。”张载进一步说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所以,儒家认为:“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孔子说:“仁者爱人。”但爱并不等于仁。孟子说:“仁,人心也。”爱是人之情,是本能,仁是爱之理,是价值观。“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仁与爱是互为表里的。没有爱,当然不是仁,但不认识仁之理,没有仁的价值观,也不会有真正的爱。

  怎样才能做到仁爱呢?“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句话很重要。在一个地方,人要做到安定、安稳,才能生发爱心。做教师,如果不安心本地、本校、本职工作,也就谈不上爱了。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所谓仁爱之师,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践行你的学与思。仁爱对于每一个人特别是对教师来说是根本性要求。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私欲就是仁,教师要把学生立起来,首先自己要通达,然后再把所有人都扶持起来。所以,孔夫子讲“恭宽信敏惠”,主要就是讲教师要仁爱,应该做到恭敬、宽容、信任、才思敏捷、给人恩惠。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机制、教学方法、教师职业方式会有许多变化。但是,我觉得,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认识传统文化“仁”的深刻内涵,要有仁爱之心,这是人的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我们不可改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