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穴:教师流动促城乡教育一体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教育部首批19个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湖北省武穴市将编制总量、岗位结构、教师身份、交流统筹和考核标准制定交到了政府手上,学校则相应地按需配编、设岗、聘用、择优选派以及执行考评,让教育资源科学地流动起来。仅今年,全市交流教师就达367人,其中骨干教师105人,交流校长42人。

  集团化办学的力量

  集团化办学,是武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一大招牌。全市成立了5个“一校制”教育集团,名校兼并弱校,教育集团内部资源实现高度共享。

  一校制运行模式下,武穴实验小学采取横向联合,通过校区之间教师的循环交流实现共赢。吕克俭是2004年第一批流动到实验小学大桥分校的教师,并承担了分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不仅开发了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还在每周二开设《阅读指导课》,在学校社团新增了“诗词兴趣班”,班里的指导教师都师从吕克俭,并录制视频公开课供学生们学习。

  在实验小学有一道硬指标,本部校区和分校每年必须交流10名教师,人才引进的新教师必须先到分校锻炼3年、本部再“缺一补一”。目前,本部校区已向分校输出70名教师,而分校114名教师中的90%都到本部校区流动过,实现了“3年小循环、6年大循环”的全新教师管理格局。

  从最初的不到500名学生,到如今的1800名学生,实验小学大桥分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教育理想’什么的,就想着按时上班、下班,把学生安全送到家长手上。经历交流轮岗后,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先成人再成才。”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大桥分校管理者的苏永红回忆道,“交流轮岗后,我最大的变化是教育观念改变了!”

  名优经验的快速辐射

  4年前,邻近的5个生源极少的教学点撤并为全新的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下称“武师附小”)官桥明德分校,成立了由武师附小副校长项文浩和其他4名骨干教师组成的校领导团队。他们将附小的一整套办学理念、体制、课堂模式直接移植过来,办了一所在农村的附小。

  项文浩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武师附小管理制度汇编》,里边的135条细则他已背得滚瓜烂熟。“从领导班子分工、岗位职责划定、精细化管理方式,再具体到每门科目的教研活动安排,辐射理念,套用模式。”项文浩风趣地说,“我脑袋里装的是武师附小管理的芯片!我来官桥明德分校的目标,就是要让这里的孩子享受与城里本部校区孩子一样的教育!”

  同明德分校一样,武师附小江林分校也是采用加盟集团的方式,将优质的学校管理方式移植过来,引起了学生“迁读”热,学校生源从不到百人直至增长为原先的6倍。

  通过这种“一校制”管理,武穴市5个教育集团将成熟的办学经验快速传播和复制,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读名校。  

  促城乡教育一体化

  2002年9月,时任武师附小副校长的涂玉霞,带着8名教师来到大法寺镇翟畈小学交流。当她拿着手绘的可见走上讲台讲成语故事时,孩子们听得入神了。要知道,在那个没有多媒体的时代,每一幅动画课件都要画上一两个小时。

  当年,涂玉霞接手翟畈小学毕业班教数学,全班65名学生,有的连乘法口诀都记不全,还有4个“0”分。她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当年期中全镇六年级数学统考拿了第一名,期末考试更是实现了全班及格的目标。涂玉霞说:“教育不应该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村小的孩子也应该享受优质的教育。”正是这样,武师附小对翟畈小学的援教从未间断,她们每年选派5名教师组成团队接力交流。

  在“县管校聘”新机制下,这样的案例在武穴市已经形成新常态,全县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譬如,武穴实验小学从以前的“粗放式支教”梅川石牛小学、刊江办事处团山小学,升级到“包校支教”花桥镇兰杰小学,再到“点对点帮扶援教”梅川绿林教学点,优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在一间间乡村教室落地生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