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溪口,梦想的开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溪口,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的一个小村庄。正如它的名字所示,一条静静的小溪从这里穿流而过,滋养着两岸一代又一代的溪口人。30多年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在溪口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荔枝飘香的日子,一辆莆田土产的三轮农用摩托车载着我和简单的行囊,在土石筑成的村道上颠簸前行。爬过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一幢白墙红瓦的双层农舍迎面而来,这在当时是相当好的房子了。房前的院子里一架丝瓜长得正欢,绿色的叶子衬着黄色的花朵,看上去生机盎然。又经过了两座小桥,便来到我的“新家”,那条静静的小溪就从家门前缓缓流过。

    “新家”落户在爱国华侨程文铸的故居,是一座双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典型的莆田传统“四目厅”(中间一个大厅,大厅左右两边一前一后各两个房间)。我与另一位教师共用一间不到12平米的“后房”,靠北面的一扇窗户采光。就在狭小阴暗的房间里,我们备课、刻蜡版、改作业、与学生聊天,忙得不亦乐乎。

    上课是在距离住处不远的另一户侨属房子里。新盖不久的双层砖石楼房坐北朝南,左右各有一排厢房,中间是一个铺着红砖的院子。虽然不如程氏祖屋大,但已经用上了钢筋水泥,在保留传统建筑外观的同时,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这座楼上下两层的大厅就是教室,课桌椅把大厅塞得满满当当,讲课时背几乎贴着黑板。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地教书育人,一边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条件自然是比较艰苦的,不过这里的生活也别有一番乐趣。

    门前的小溪,荔林夹岸;岸边平畴沃野,广阔无边。一座古老的石桥横卧溪上,石栏石板古朴自然。桥头是一株古榕,须三四人方可合抱。近处古桥古树相映成趣,远处青山叠嶂起伏连绵。课余闲暇,或漫步河边,或斜躺树上,看蓝天白云,听蝉鸣鸟叫,倒也悠然自在。傍晚时分,与学生结伴走在乡间小路,但见炊烟袅袅、老牛暮归、孩童嬉闹,落日余晖映得河面波光粼粼,洁白的水鸭排着整齐的方阵在水中畅游,晒在路边的麦秸散发着太阳的味道。月光皎洁的晚上,远山近屋犹如剪影,蛙鸣犬吠让乡间显得更加宁静。轻轻地落脚在月光染白的路上,真是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只管静静地享受月色。

    四季的景色也很美。

    春日,时而烟雨朦胧,时而阳光明媚。油菜花和芥菜花绽开了一片金黄,田野里的秧苗鹅黄嫩绿。棋盘般整齐的水田里,犁田的牛、插秧的人,还有一行行笔直的秧苗,构成了一幅闽中水乡特有的水彩画。

    夏日,挺拔的黄麻支起了一片片南方的青纱帐,米黄色的牵牛花似乎在吹奏欢乐的成长之歌,荔枝树缀满了红艳艳的果子,给村里带来几分喜庆的色彩。人们划船采收荔枝,船在水中缓缓而行,箩筐里的荔枝渐渐堆成小山,挂满汗珠的脸庞笑意盈盈。

    秋日,天更蓝,水更绿了,沉甸甸的稻穗给大地披上了金黄的外套,门前墙角的菊花也五彩缤纷地开了起来。

    冬日,房间里还是又暗又冷,干脆到室外享受暖暖的阳光。走在窄窄的田埂上,看绿油油的麦苗在风中起舞,那么整齐、那么柔美,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直到此时,我对“麦浪”的比喻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难忘的还有小学操场上的露天电影。裹着厚厚的衣服,挤坐在学生和村民之中,在星空下给眼睛“加餐”。等到提着凳子回到宿舍时,脸颊是冰冷的,心里却像夜空一样清朗、喜悦。除了看电影,村里还时常有莆仙戏演出,每当鼓乐响起,总有学生跑去观看。我想,这戏剧活化石得以流传至今,多亏有这些热爱乡土文化的“后生仔”啊。

    岁月像溪水一样不停流过。一年以后,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校舍,我告别溪口搬到了杨梅山下,但溪口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逢年过节,莆仙戏悠扬婉转的旋律,是否依旧在村中回荡?小溪荔林,是否依然清绿如初?老榕古桥,是否安然无恙?还有白墙褐瓦的程氏古厝,是否依然期待着莘莘学子踏上求学的旅途?

    几年前,与当年的学生一起回到阔别30多年的溪口。小河依旧,古厝安好,古桥坚固,古榕枝繁叶茂。流连于当年的校舍,令人无限欣慰也感慨万端。昔日的平畴沃野早已杳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厂房和村民新建的新颖别致的楼房。起初略有遗憾,但转念一想,国家日新月异,人们安居乐业,溪口这条小溪也一定会迎来水清岸绿的又一春。

    从溪口到杨梅山下,曾经是一个梦想;从杨梅山到溪口,曾经也是一个梦想,一个过了30多年才圆了的梦想。

    (作者单位系福建莆田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