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视角 读懂王天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4月7日至8日,中国教师报举办了河南汝阳圣陶学校课改现场会。两天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圣陶学校桃花绽放的绚烂,更看到中国教育的春天。

  圣陶学校之所以被喻为“教育的桃花源”,不是因为圣陶创造了“单科独进、开卷练闭卷考、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三大法宝,不是因为圣陶发现了“任务要具体、落实要到位、检测要严格、奖惩要适度”的自主学习四大秘密,也不是因为圣陶“无教材、无笔记、无作业”“课前有师、课中无师、课后自成师”等令人称奇、不可思议的措施和方法。其实这些都是表象,“让教育回归自然,让自然润泽教育”才是支撑圣陶教育回归桃花源的根本!

  读懂圣陶学校必须先读懂学校创办人王天民先生。

  先生有梦想。“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首诗隐喻了王天民的教育梦想——找寻教育的桃花源、理想国。从教五十多年来,他一直为此努力。他说,自己这一辈子,人家教书我育人,人家授业我传道!

  先生有情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更看重“圣贤文化,陶育英才”,正是这一点让圣陶的学生有了一种“气自华”的特点。用经典文化打造圣陶教育的底色,让圣陶学子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境界。对学校的教师和员工,先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极大的赞美;对学校的孩子,先生心里涌动的是感激和亲情,圣陶教育追求的是至真、至善、至美。

  先生躬身实践。“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位76岁的老人与教育为伴,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眼高手低、知行不一是大多数人的通病,而先生却能不守成规、不拘小节、顺势而为、因时而变,跳出“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普遍关系,走入了“师非师、生非生、师亦生、生亦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然和谐状态,学生是主体,也是主导,是学生,也是教师。

  “给学生多少自由,学生就可以创造多少精彩;给学生多大空间,学生就能发挥多大能量”。校长相信教师,教师相信学生,在圣陶学校,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师生界限,教育活动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内在生长的规律自然流畅地开展。

  圣陶学校东南400公里远,安徽阜阳第十中学的课改同样在践行这样一种教育——自然课堂。两所学校相隔近千里却殊途同归,只因他们对社会发展、对生命成长都抱着一种敬畏,大道至简,回归自然!

  圣陶教育不就是在诠释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吗?不就是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吗?不就是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吗?答案不言而喻。

  (作者系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教育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学者视角 神秘的能量场     下一篇:圣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