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亟待“转型升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说到“转型升级”,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企业,却很少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前段时间,参加了市级新一轮优质课评选,让我感慨颇深。

  在这次评选中,八年级语文《吆喝》一文共有10位教师授课,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基本相似。教学过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环节:

  (一)用叫卖人的吆喝声导入(利用全媒体设备);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生字词认读训练;

  (四)介绍作者;

  (五)学生自读(个别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六)让学生找出文中不同的吆喝声,或模仿,或表演,或讨论探究,或品词赏调;

  (七)教师对课文进行分析,包括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意图、语言特色等;

  (八)课堂小结,再回到大屏幕,重温吆喝声,课堂在热闹的吆喝声中结束。

  这一教学案例,反映了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一节课可能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了,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

  教师教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是多年来语文教学备受关注的议题。然而这10位教师的《吆喝》教学案例,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处理到位。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陈旧。从表面上看,教学过程不乏学生朗读、讨论、发言、表演等活动,但实质上是教师在刻意“烘托气氛”,而不是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如果说,这也算是接受了一点新课程理念,那也只能说他们还游离在浅水区。

  其次,从教学内容看,照本宣科,没有真正挖掘出教材的深刻内涵。《吆喝》一文,是著名作家萧乾《北京城杂忆》中的一篇文章,其意图是“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文中吆喝声声情意长。讲授这篇课文应从实际出发,分3个层次进行:一是欣赏吆喝。从一声声精彩的吆喝声中,感受老北京人那种乐观、自信、甚至带有几分惬意的精气神;二是品味吆喝,从动人的语言文字中体味作者热烈、深沉、浓郁的情感;三是要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民族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好好珍惜。很显然,上述教学案例,第一层次活动有余,第二层次严重不足,第三层次脱离主题。

  再次,从教学过程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依然占据课堂主导地位。根据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讲授这篇课文应该是由浅显到深入,气氛应该是由热闹到安静。教学应该是“赏吆喝——品吆喝——悟吆喝”的有序推进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读懂文本的深刻内涵。而案例展示的教学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分析轻体验,重热闹轻安静。虽有目标展示,但那是机械的存在;虽有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但那是脱离语言本身的架空分析。这一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不相符的。

  那么,语文课究竟该如何“转型升级”呢?

  一是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可以采取制度规范的形式,把广大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优质课活动或其他教研活动上来。尤其是学校领导,要自觉肩负起培养教师、帮助教师成长的重任,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条件,使真正的优质课堂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二是教师要坚守信念,坚持在讲台上负重前行。尤其是近年来,新招录的青年教师、特岗教师,已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因此,鼓励他们坚定信念、勇于进取,主动学习教育理论,自觉参与教学研究,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和规范课堂,用扎实的专业成长,为自己的教师生涯奠定基础。

  三、学习和借鉴优秀课改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俗话说,存在决定意识,眼界决定观念。在鼓励教师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和校本教研的同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兄弟县、市“取经”,到各地参加高层次业务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四、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提升课堂价值。教育管理者要坚持新课程理念,从课文、课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建立规范具体的评价指标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真正使课堂由散乱到规范,由肤浅到深刻,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达到过程优化、效果显著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初级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