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品课堂”催生“励品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推荐理由:高中课改怎么改?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第一中学将学生核心素养放进课堂,从“知识为本”走向“素养为本”,从“121三案三环主体课堂”模式升级到“励品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研究价值的样本。

    在两年的时间里,该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促进教育的整体优化,构建了以“励品文化”“励品管理”“励品德育”等为主要架构的“励品教育”体系。

    创新比守成更需要勇气。

    两年前,彭柯被任命为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第一中学校长。通过深入调研,他带领教师找出课堂低效的症结所在,确立了学模、破模、建模三步走的策略,确定了高一、高二、高三分年级推进的课改路线图。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正式吹响了号角。

    课改“三重造”,课堂重建+课程重构+小组重组

    起初,包括学校行政人员在内的许多教师对课改心存疑虑。彭柯顶住各种压力,先后送几批教师到课改名校观摩学习。在学习分享会上,教师郑文喜说:“此次学习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学校又先后邀请数名专家进校开展主体课堂校本培训。之后,教师的思想迅速转变,继而由“被课改”变成了“愿课改”。

    在学模、建模的基础上,大亚湾一中主动创生、梳理、总结出独具特色的“121三案三环主体课堂”模式。“121”指的是课堂使用三案时间的分配,即预习案10分钟,探究案20分钟,训练案10分钟;三案,指的是导学案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环,指的是自主生疑、互动解疑、内化迁疑;主体课堂,指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这一模式体现的规律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彭柯说,课改是为了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情感,激扬学生生命。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在遵循“121三案三环主体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基础上,坚持一模多法,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高二语文教师腾云飞教授《雷雨》一课时,在探究“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出于真心”这个问题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一片真心,但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认为周朴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自己犯下的过错赎罪,以求心安,并不是真心牵念侍萍。在沉思片刻后,又有学生提出新观点,说周朴园喜欢的是那个温柔贤惠的侍萍,是那个对他没有任何威胁的美丽的梅小姐,而非眼前这个可能危及他名誉的苍老妇人,可能年轻时的周朴园确实真心过,但现在夹杂了太多的现实元素。此观点一出,大家开始默默点头。这个问题经过分享交流,同学们慢慢体悟到不能直接给人物贴标签,他们的性格是在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他们的情感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要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腾云飞还发现,在合作探究环节,一些内向的孩子开始慢慢试着发表见解,因为他们受到了鼓舞,也得到了组员的支持。

    课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呈现了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信大方、敢于表达观点的好习惯。教师赵凯说:“在2015年9月举行的开学典礼上,高二(7)班学生赖鑫诺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而且能够做到脱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打开大亚湾一中的课程表,记者发现每周一下午第八节是德育课,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除周一)都是体育课,这是学校对课程进行重构后,实行主题式、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结果。两年来,学校进行了艺体课程整合,开展了体育课选项教学,打破行政班界限,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排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同时,德育课程坚持一月一主题,围绕“三雅”教育、逆风飞翔、青春有梦、奋斗有我、爱心传递、炫彩飞扬、运动健体、浸润书香等八大主题进行渗透,通过演讲、故事、歌曲、运动、师恩、亲情、梦想、互动、戏剧、朗诵十大活动落实德育目标。学校还编撰了《心灵导航》读本,每周安排上课。

    在大亚湾一中,学习小组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划分原则,每组由6人组成,各小组总体成绩均衡,性别搭配合理,能力性格互补,分为AA、BB、CC三个层次。同时,学校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号、组名、组训、组规及奋斗目标,共建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年级部、班主任负责推进主体课堂学习小组建设(包括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合作学习小组培训、合作学习小组文化建设和合作学习小组评价考核)。

    2015年10月,大亚湾一中对“121三案三环主体课堂”模式进行升级,命名为“励品课堂”。

    课改“三集成”,机制集成+层面集成+平台集成

    大亚湾一中的课改,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预期效果,与学校运用的综合集成法密不可分。2014年以来,学校构建适应课改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实施管理层、科组层、班主任层的专业成长工程,打造竞赛、科研、培训、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课改的深化。

    在机制保障上,学校在实践中分别构建了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课改深化长效机制。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学科带头人成长方案、教坛新秀评选方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考核的管理规定、教学评价暂行办法等,以教学评估为抓手,督促教师专业发展,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的进行奖励,对工作出色的课改先锋评级评优予以倾斜。特别是该校2016年实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年”“主体课堂攻坚年”活动,增强了全体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课改愿望。

    在管理层面,学校成立了课堂建设领导机构(领导小组、质量监控中心、导学案编写研究中心),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学术委员会,建立集成化课改平台工作机构,为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服务。在科组层面,学校发掘“学科集成”优势,实行学科组办公,加强学科建设,并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和艺体中心,进行教师专业整合,强化集体备课,形成科组学习共同体。在班主任层面,学校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每月召开全校班主任例会,开设班主任论坛,派班主任到名校学习,搭建班主任成长平台,培养既有学科教学专长又有较强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促进课改构筑了一个多方位集成平台。一是竞赛平台。学校每学期安排全体教师上“人人公开课”,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上汇报课,45周岁以下教师参加“同课异构赛课”,通过赛课活动推出示范课、研讨课。开展“我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和管理”“导学案编写创新思考”“励品课堂如何突出学科特色”等论坛。通过层层开展比赛和论坛活动,进行“大练兵、大阅兵”,探讨问题解决方案,为课改提供了广阔的切磋平台。二是科研平台。学校邀请专家指导和参与课题研究,把课改与教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新形势下高中育人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育人模式创新研究》等课题,都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三是培训平台。学校积极开展校本集中培训,每年公用经费的15%用于教师培训。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举办新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培训等各类培训10期,培训教师达1300人次。

    课改“三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两年的课改实践,不仅促进了师生的发展,而且让学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励品课堂的推进,使学校逐步建立起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落实形式、质量督评机制、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方式,催生了以“励品文化”“励品管理”“励品德育”等为主要架构的“励品教育”品牌形成。学校发展并完善了理念系统,对广场、道路、楼宇、景观进行命名,每个科组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打造了“三节五论坛”(三节即“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五论坛即“毕业班复习备考论坛、青年教师论坛、班主任工作论坛、高效课堂论坛、行政工作论坛),学校的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起来。学校抓课改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改革,建构了适应课改的运作系统、动力系统、评价系统、目标系统、制度系统,促使课改理念真正落地。同时构建高中培养目标系统: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支点,以“行为规范”为目标,致力培养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发展教育”为支点,以“陶冶情操”为目标,致力培养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为支点,以“健全人格”为目标,致力培养超越的高中生。三年一体,促进学生的行为方式由“他律”走向“自律”,再走向“律他”;行为表现由“规范”走向“示范”,再走向模范。

    励品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教师要有高水平的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能力,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而这些都必须修炼内功。许多教师感到知识匮乏,政治教师文晓婷说:“课改以来,我像永远吃不饱的饿汉一样,如饥似渴地恶补各种知识。”为此,学校购买了《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什么是教育》等33种经典教育读物,供教师研读。

    物理教师汪璐说,“作为理科教师,我挺害怕写论文、课例、教学反思的,更不用说总结教学经验进行讲座了,但这两年我都做到了。”2015年高二下学期,学校教科处给高二每个备课组布置了一个论坛主题“导学案编写的创新思考”。在完成的过程中,汪璐几易其稿,最终在论坛发言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她回忆这个过程虽然觉得是“憋屈”的“写作”,但是过程是有意义的,“成就感满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