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力谱好资助育人“合奏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预计免除贷款利息23.25亿元,可申请延期偿还的本金规模约55亿元,惠及约400万名高校毕业生,助力贷款学生缓解经济负担和就业压力,有效帮助贷款学生维护个人信用记录,促进其顺利就业。

    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持续调整政策、完善管理。从延长助学贷款期限、降低助学贷款利率,到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一系列举措有利于切实减轻贷款学生的还款压力,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经济负担和就业压力,让他们在求职就业路上少一些牵绊,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不仅如此,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释放了资助育人的效能。谈到学生资助工作,人们总是把“资助”和“育人”联系起来。这是因为,资助从形式上看是帮助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实际上更重在育人。资助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迫切需要。

    比如,与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相配套的是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就业贷款学生,实行贷款代偿。这一联动政策,显然就有利于鼓励应届毕业的贷款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引导毕业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和力量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正是资助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是资助链条的末端,提升资助育人质量还必须把握资助形式、资助过程的特点及其中的育人规律。首先,资助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资助观念,为资助工作的良好运行奠定基础。“扶困”与“扶智”“扶志”要相结合,既要扩大资助资金,加大对学生物质资助的力度,满足学生的经济需求,又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实现“扶智”和“扶志”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有能力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爱心捐助、志愿服务等公益实践活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其次,学校要创新资助育人的实践方式,在实践中发挥育人功能。搭建资助育人的实践平台,创设校园慈善基金。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拓展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传递爱心,增强自信心,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把握资助育人的契机,围绕重大纪念日或重大历史事件,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资助教育活动。

    再其次,推进多维度协同,完善资助育人的落实机制。在宏观层面,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学生的协同,通过建立“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要的物质帮助,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中观层面,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并不是某一部门、某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学校领导、中层管理者、广大教师、学生的协同,需要学校学生部门、教学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部门的协同,需要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协同,需要学校与家庭、校企合作单位等的协同。在微观层面,不仅要落实物质资助,也要落实精神帮扶,统筹“扶困”与“扶智”“扶志”共同落实。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凝聚资助育人合力,形成资助育人的协同效应。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