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快速成长不能囿于师徒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外国语学校 屠美玲

培养新教师是学校的工作重心之一,师傅带徒弟、每月公开课、汇聚教研组听课磨课,精细化管理模式延续,促使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

然而,笔者认为,以听课、评课和磨课为主要模式的新教师培养机制,是有明显弊端的。

规训还是蓄能?对新教师的培养哪一个更重要。规训是为了适应学校的管理模式,烙上特定的团队印迹;而蓄能的目的是自主成长,让教师发挥自我导向力,由新手发展为能手乃至专家。

新教师频繁上课磨课,更多的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频繁的实践是刻意模仿他人,缺少理论自觉。改造的力量太强大,一旦按照群体认定的模式雕琢,新手带来的新鲜气息就消失了。

团队的活力存在于个体中,当新鲜血液不再新鲜,团队就会失去激活生命力的机会。

刻意模仿和强化规范只会束缚乃至泯灭个性。新教师的个性,尤其是鲜活的学术背景,需要呵护。

那么如何为新教师蓄能呢?

方法之一:推荐与教师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

新教师刚从学生转化为教师角色,书本学习能力依然强大,所学知识和实践对接,能为后续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核心书目的选择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更是团队整体起飞的垫脚石。

语文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三部分:一是中文专业知识,二是教育学、学生发展心理学、课程论等职业知识,三是诊断评估教育教学的工具性知识。后两种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重点学习的。

哪几种书凝聚了较多的核心知识,需要集团队的力量反复遴选。如叶黎明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叶丽新的《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可分别作为“写作”和“测评”的经典书籍。

新教师研读这些书籍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或者因为书的内容尚不在他的最近发展区。

方法之二: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听课是新教师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师徒制模式下的听课基本是一对一模式,新手学习传承师傅,但再优秀的师傅也有局限。

优秀的课堂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但这种比较往往不是学习者和被学习者的比较,因为学习只能模仿出同类的课堂。只有在对不同教师的横向比较中,方能看出门道。

初始学习是决定新手专业知识发展和迁移的关键。新手学会运用教育评估工具,能够分辨出听课对象的不同特质,是促成实践理论快速互动的有效途径,也为提高专业素质提供一份坚实的助力。

具备结构化知识的新手,有一定数量的课例储备,懂得运用知识的条件和情境,又具备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导向力,那么成为专家型教师指日可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